第43章 渭水边(2 / 4)

两宋传奇 东方唐宋 2507 字 4个月前

得其解。再问,李长安笑而不语。费无极道:“好了,师父不爽快,不说也罢,弟子也不必多问。”张明远笑了笑,就知道无极会用激将法,便叹了口气。李长安道:“时光如梭,稍纵即逝。如渭水这般,一去不复返。”看向滔滔渭水,但听哗哗作响。芦苇摇曳,草色青青,鸟雀翔集,渐飞渐远。

张明远和费无极本以为师父要离开渭水边了,偏偏李长安站在岸边,盯着芦苇摇曳,老泪纵横,不知何故。二人哪里知道,李长安想起了家师的点点滴滴,不觉想起往事来:当年离开龙虎山,师父可是看着自己走的,那一颦一笑,招手的样子,都历历在目。可惜李长安来到终南山,没过半年,便传来师父去世的噩耗。还记得张继先与自己去师父墓地祭奠。二人抱头痛哭,泪如雨下。可惜自己的另一个师弟,却杳无音信,不知去向。想到此处,李长安便泪流满面。

张明远和费无极再三安慰,李长安捋了捋胡须,叹道:“为师终生未娶,一生孤苦,只因我那表妹得病去世。我们可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正道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偏偏她弃我而去,我便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没曾料想,师父会主动说出来,如若不然,张明远和费无极哪里会知道这些。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长安道:“为师本是长安人,土生土长的长安人。此生无憾,生于长安。可惜,汉唐不在。如若不然,为师也想与那李太白纵情山水,高歌狂饮,喝的烂醉如泥,一醉方休。”费无极道:“弟子也有此想法,可惜世人皆知,李太白有个毛病。”张明远惊道:“那是什么?”费无极道:“高力士脱靴后,都说,他脚臭。”李长安与张明远笑出声来。

李长安道:“无极总是油嘴滑舌,和扁头一样,都是开心果。你们如此,也不错。人生在世,笑一笑,也是极好。何况我大宋苏东坡,本就是个乐天派。”费无极道:“人生在世,总是患得患失,大起大落。苏东坡可是遭遇牢狱之灾,差一点命丧黄泉。他到了黄州,变成苏东坡。便是浴火重生,如此逍遥自在,岂不羡煞旁人?”

张明远道:“不错,苏东坡这人,值得后人顶礼膜拜。如若心烦意乱,不妨读一读苏东坡。他的诗词书画,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李长安道:“可惜,为师与他只有一面之缘。”张明远和费无极都一怔,问道:“为何不曾听师父提及过?”李长安道:“你们不问,为师如何去说,那不是人前卖弄么?”二人笑了笑再问,李长安笑道:“那是苏轼在东京,做帝师之际,哲宗皇帝登基大宝。为师正好在太学讲学。与他攀谈一次。也是受益匪浅。他说,‘人生在世,难得糊涂。人生在世,吃饱喝足。人生在世,随遇而安。人生在世,翰墨书香。人生在世,鸡鸭鱼鹅。人生在世,为国为民。人生在世,心胸开阔。’”

张明远惊道:“这话好似苏东坡所云,与苏轼毫无瓜葛。”费无极道:“苏轼与苏东坡乃是一个人,有什么分别么?”李长安道:“苏轼是官员,苏东坡乃得道中人。自从耕种东坡后,苏轼已死,浴火重生的便叫苏东坡。”张明远和费无极点了点头,心潮澎湃,极目远望,看向远方。

片刻,三人离开芦苇荡,坐在不远处的垂杨柳下。费无极问道:“师父,昨晚弟子所问之人,为何不赐教?”毕恭毕敬,起身拱手见拜。“师父,无极都问了好久,请赐教于他好了。不然他唠叨个没完没了,岂不烦人?”张明远见费无极在问,便紧随其后,起身随声附和道。

李长安瞅了一眼二人,愣了愣,捋了捋胡须,紧锁眉头之际,乐道:“你们问你们干爹问不出来,又问为师,如何这般厚此薄彼。”费无极灵机一动,嘻嘻一笑,心想,师父也非圣人,爱听奉承之言,乃人之常情。我何不使出激将法,说些言语,试上一试,但见分晓,想到此处,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