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后世之人的评价(3 / 4)

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也正是因为如此,《赤壁赋》具备了散文的笔势笔调,整篇文章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赋讲究对偶,在形式上受到的束缚更多,而《赤壁赋》则相对更为自由。

比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简而言之,读起来很简单,不会显得生涩凝滞。

再往下一直到文章末尾,大多都是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简单而言,好读好记好理解,不会有汉赋那样难以理解的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

易泽走过江河,走过繁荣的城市,来到赤壁遗址面前。

此时,月上正中,景色怡人。

恰如苏轼所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你来了。”

苏轼一身文士衫,头发简单的绑结在一起,说不出的飘逸。

观众们看着月色之下,两人相得益彰,一时间不禁看花了眼。

“卧槽这也太帅了吧,有什么比两个帅哥站在面前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

“作为一个男人,我不得不承认,易泽确实比我帅上那么一点点!”

“是啊,也就亿点点而已啦!”

“此情此景,我只想作诗一首!啊,赤壁,水真多!啊,赤壁,月真圆!啊,赤壁,人真帅!”

“好家伙,你这是得了乾隆的真传啊,佩服佩服。”

画面之中,苏轼面色淡然,不悲不喜的望着走来的易泽。

此刻的他,已经完成了人生中的蜕变。

就像一只毛毛虫,在经历风霜雪雨之后,成功的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当然,苏轼这只毛毛虫,还没有蜕变之前,就已经比世界上绝大多数蝴蝶要美丽了。

“见过苏先生,看来先生颇有所得。”

易泽躬身一拜,一路走来,他也算见证了苏轼的蜕变。

从年少时的轻狂恣意,到乌台诗案时的落魄惶恐,再到此时,不悲不喜,物我两忘。

变化惊人,而且可喜。

“是啊,经历了许多,总要有点感受。”

苏轼脸上多了些表情,那是一抹豁达的笑意。

“对了,估计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能否问问,后人是如何评价于我?”

苏轼最终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一旦实现了财富自由,大抵上都会如此发问。

当然,很多人都留不下名字。

而留下名字的,又很多只是得了个庸碌之辈的评价。

苏轼作为一个天才文人,对历史研究颇深,因此也很好奇。

在后人的眼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易泽还未回答,弹幕上就齐刷刷的走过了一遭。

“东坡肉!”

“东坡肉!”

此刻的观众非常团结。

手指打出的字幕,大抵都是东坡肉之类的东西。

如果苏轼能够看到弹幕,想必会被气炸。

一辈子经历坎坷,写书作文,留下无数千古诗词,结果大家伙第一印象居然是东坡肉?

易泽并没有思考太久。

实际上这样并不是什么需要过多思考的东西。

“后世之中,有一个人的评价,晚辈觉得道出了您的一生。”

从众多的评价中,易泽最终挑出了一个自认为最合适的。

“哦,是什么?”

苏轼望着湖面,眼中多了几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