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首《赤壁赋》写于壬戌年,即元丰五年。
具体时间,七月十六!
苏轼因为职务的关系,到处游山玩水。
黄州团练副使,不过是一个虚职。
大宋朝什么最多?
冗官最多!
得益于大宋本身的政治制度,大宋官员的数量是历朝历代之罪。
说句不好听的话,阿猫阿狗都能够做官。
别的朝代都是一个人干好几份活。
大宋不同,好几个人干一份活。
而在这好几个人后边,还有好几个替补。
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以至于大宋一朝,政令不通,官员到处踢皮球。
虽然现在也经常踢皮球,但是和大宋相比较起来,还是远远不及。
因此,苏轼这黄州团练副使,就是个有名无实的职位。
说不得这黄州团练副使,都不止一人,得有五六个。
有官职在身,虽无实权,但是也没什么事情。
因此游山玩水就成了苏轼的爱好。
恰好黄州这边,据传是赤壁的遗址。
赤壁出不出名?
三国期间,赤壁之战,直接破碎了曹老板一统天下的野心。
在之后三国鼎立,僵持不下。
而如今流传着的许多成语,都来自于赤壁一战。
比如说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传唱度非常广泛。
而且赤壁之战还涉及到了周瑜、诸葛亮、刘备、曹操等知名人物。
相当于现在的全明星会。
苏轼在黄州的任职期间,就曾经不止一次的来游玩赤壁。
前后《赤壁赋》脍炙人口,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千古传唱。
我们所熟悉的《赤壁赋》,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都没有离开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赤壁赋》全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
苏轼巧妙地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从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苏轼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写月夜于大江之上泛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而后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意蕴丰富。
而且苏轼也很擅长于用“我有一个朋友”来表达一些不太乐观的东西。
当时肯定有人和苏轼一同泛舟游玩,但是客人会说这么多吗?
谷大概率不会。
不是每个人都有文人那种感物伤怀的心思。
《赤壁赋》中的客人,同现在“我有一个朋友”,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篇《赤壁赋》,在体裁方面则是“以文为赋”!
《赤壁赋》在保留传统赋体近似于诗的特质与情韵的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因此,《赤壁赋》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