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神吉尔基。上刻神章花纹,菱头,上宽下窄呈倒三角形,排列九个。平底为大吉尔基神。也有仅刻两眼,菱头即可,后面为木板,上绘萨满树及野兽。平时他们装木匣内挂屋檐下,家祭时挂西炕墙上。
人喊山,发现野兽,即大声呼喊“安达”即伙伴,一起合力围堵。遇貂则喜,其尾粗如狐,毛深寸许,用其皮做袍,遇风更暖,入水不濡。遇豺不喜,其虽勇猛多力,食兽更喜食羊,但其肉腥臭不可食,皮质薄,无甚用处但是,猛兽太多,其势汹汹,人又害怕极了,为恐吓猛兽,人们拼命地敲打神鼓,猛兽果然被咚咚的鼓声吓得惊恐万状,没命地四处逃散了。
他在割“阿产巴”头上的茸,用以滋补自己的身体,用鹿皮缝“衣介乌德其”即袍子。鹿又叫“巴蒿”,“抓罗”驼鹿叫“康达里”,母鹿叫“别拉音”,罕达狂叫“牛曼”鹿皮叫“佛兰”,其全身是宝,滋阴补阳,为兽中第一。
射箭,以无羽箭射中为技艺上乘。他从长白山归来,深陷惊惧中,他发现山里有四翼鸟,头圆尾细,前两翼长,后两翼短,淡黄色,形同蝴蝶,声似黄鹂,雄雌双飞。又一大头鸟,身长三寸,头大于身,白毛,见首不见尾。
秋天,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几百人、上千人把一片山林团团包围,人们手执弓箭,一步步向中心逼近。各种野兽被压迫到一起,挤成一堆,惊恐得乱撞乱吼,首领一声令下,箭如雨点飞进兽群,箭无虚发,兽死伤倒地。众人升火烤肉,歌舞尽欢。
人如果在狩猎中受伤,回到家里会惴惴不安“难道我没有供奉山神而受到惩罚?”于是,人在家中重供山神、猎神,烧香磕头,再三祈祷,事毕,这才心安,去做他事。
“喀刺达”拦阻“鄂漠锡”即众子孙打附近树林里“萨克达孤尔孤”,意思老兽,认为它与人相邻,年深日久,已“基都哩”,成精了。它和人一样也会生气,流泪。它有规律地取食,栖息,自己疗伤,有的还能预知天气变化,用长吼警告人祸事将至。
海冬青遍布忽尔汗中游至堪察加半岛,它冬藏树筒,夏巢树冠,大者二十多斤重,翼展两米多长,啼声宏亮,以小居多,白爪尤烈。它不捕鸡鸭,专叼天鹅、黄羊、孢子、兔子,闪电般猛扑下来,喙眼入脑,将已经吓昏的猎物攫上天空。
海冬青羽毛纯白为上,白而杂毛次之,灰色者又次之其多时,宛若黑云密布一般,啼声震耳,令人恐惧。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还满地雕羽,人脚一踩颤悠悠的,该镇由此得名。
肃慎人善于驯养海冬青,各部落、甚至个人家都设有单独的鹰房,非养鹰人不得进入。大的叫初生的小鹰叫“额普特”“扎发塔”,过一岁叫“呼克申”。养鹰有一笼、二笼、三笼之说。鹰过三笼才听话。
驯化鹰,先“熬鹰”,给它戴上皮兜子,蒙鹰眼,防备它利爪抓瞎人眼。脚缠绊脚子,绑在旋转的鹰架上,不准它移动。人昼夜轮班看守,不时牵绳扯动秋千上的棍,使它欲睡不能,疲惫不堪。六七天便驯化进食。
鹰把式驾鹰于手腕上走门串户,直至鹰不怕人为止。练鹰,在系于鹰爪的皮条末端拴一环,套在高架的二三十米长的细绳上,将鹰架于一端,人站另一端,手提一只鸡摇晃着,口中发出“厥”、“厥”地呼唤声,鹰便飞来捕鸡,往返多次而熟练。
放鹰,鹰尾系一铃,鹰飞铃响。放鹰不喂,鹰饥难耐,发现小兔,飞起俯视,谓打桩。得尔紧抱,叫扣环。丢失叫打条,飞走,叫云了。打猎携带犬,二物常争功,鹰助犬易伤犬,犬助鹰易伤鹰。须多加管教,使二物同心协力,相安无事。
鹰出击猎物,先用利喙或爪刺挖其目,使其迷失方向,原地乱转不止,鹰再升高空“毕尔古”即鸣叫,呼唤主人前去收取人捕获猎物后,当场开膛取心或割下一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