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说起来,胡文海前世今生不敢说自己姓赵――你也配姓赵?
这句阿q正传里,赵老太爷对阿q自称姓赵的嘲讽,后来被引申为被统治阶级妄想冒充统治阶级的错位行为。
简单的说就好像一群小资白领,明明是不掌握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却偏偏喜欢站在资产阶级角度大肆批判民国时候造反的泥腿子,全然忘了自己自上十八代,估计都是土里刨食的灰色牲口罢了。
按说胡文海一家不能说姓赵,但扣上个既得利益者的帽子还是没问题的。
可老胡家实际上并没有因此就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了。
到胡文海大学毕业之前,甚至是在他前世进入比亚迪公司之前,胡家的日子都并不好过。
胡世武这个八级工有个好儿子,起码后来进了501厂不是顶了他的名额。
八五年退休之后,虽然不用含饴弄孙,但每天夹着象棋盘找老伙计杀两盘,没事的时候回厂里的金工车间过过手瘾,日子多多少少过的还算滋润。
而胡解放当上了501厂的厂长,却也并没有为老胡家拿到什么好处。
老胡家上辈子这套绣城远郊的平房,一直住到了九十年代末,才在拆迁大潮下换了一个小区的八十多平新房。
可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胡解放付出了什么?
为了501厂,他整个人都比正常老了十岁。
不到五十岁就换来了满头白发,关键是随着501厂的倒闭,他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垮了。
胡文海呢?
他的命运总还是不错,得益于萧野芹和胡解放两人的基础文化底子,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和精心培养,他的学习成绩和人格成长都比同龄孩子要优秀一些。
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回绣城,而是辗转在私人企业打工,最后是在王船夫的比亚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胡文海对国企,对国企工人的感官是非常复杂的。
一方面,他后来的人生经历告su他。
八十年代之前中国的工人阶级是“特权阶级”
,至少是“中产阶级”
,享受着和农民完全不同的生活品质。
可在这种条件下,国营企业工人的表xiàn,却非常让人失望。
八十年代迅速“堕落腐朽”
的国企工人,失去了建国以来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可是另一方面他又非常不理解,还是这批人。
最后造就了“中国制造”
的奇迹。
如果真是骨子里好吃懒做,为什么换个环境就突然变的让人敬佩起来了?
问题在这些人的身上?
说实话胡文海之前并没有想的太多。
对于任何一个渤海省出生的人来说。
十年后往后二十年,很多事情都和一个历史名词牵扯在一起大下岗。
对于九十年代大下岗在这个曾经的共和国长子省份制造的悲剧,胡文海知道的实在太多。
所谓“劳务派遣”
,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搞未来国企“正式工”
“临时工”
这套,而是希望尽kuài搞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出来。
这样劳务公司不倒,哪怕工人工作的工厂倒闭或者出售了,这些工人起码还是国家工人,还是有一份最低保障。
这只是他作为一个渤海省人,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做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努力而已。
当然,由此造成国企用工政策更加灵活,在私营企业还不活跃的年代里,稍微提高一下工人积极性,还算是有点正面意义。
但问题是,说实话,他对大下岗真的没有太多的研究。
对国营经济。
他更多是冷眼旁观,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