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权在上面,而不在他的手上。
比如说劳动派遣,这怎么也要等到九十年代末国企改革卖的差不多了,国家缓过一口气,打算好好经营自己手头这点自留地的时候才会显出重要性。
到时候绣城经验就是一付现成的药方。
活下来的国企照方抓药就是。
可是没想到,中船总公司竟然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敢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压上了这一铺。
推动中国政zhi的改变,这是胡文海从来没想过的“丰功伟绩”
。
不仅胡文海没想到,中船总公司下属各大造船厂没想到,全社会几乎都所有人都没想到。
原来工人的“铁饭碗”
还能这么玩的。
一时间,几乎是全社会的工人人人自危。
报纸上对劳务派遣的讨论汗牛充栋,不,或者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媒体,都是在对这条政策口诛笔伐。
今天是造船厂的工人,谁知道明天是不是所有国企的工人都要面临这种可能。
原本是工厂“主人翁”
的工人,原本是“铁饭碗”
的工人。
在劳务派遣大旗下,岂不是要朝不保夕起来?
在这一片沸反盈天的讨论声中,中船其他的一系列改革却最终得以悄然推进了下去。
厂长负责制的落实,工资结构变动,领导任命流程的改变,当然还有――悄无声息中,正在稳步推进的“黑字环流”
。
“日本人到八十年代,一直是有推进黑字环流计划的。他们也应该明白,这样长期的对中国贸易顺差最终并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贸易方式。除了赚一笔快钱,对两国贸易的持续性并没有什么好处。为了抓住这个机遇期,早在去年日本政府里就有提出黑字环流这一方案的声音……”
胡文海强压下心中的复杂情xu,安静的听着眼前这位经委副主任的侃侃而谈。
作为一名东北人,一名工作在十年代的东北人,恐怕很少有人会不认识他眼前的这位。
至于说历史的是非公论,不应该由当代人评说,只能是留给至少一两百年以后的后人去冷静的。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倒也没错,可小时候再怎么涂脂抹粉,终究是要长大的。
长大后再回头去成长的经历,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汲取足够的营养成熟起来。
还是说回当下,所谓“黑字环流”
,这是历史上日本人在八十年代推出的一项计划。
其目的,就是让日本的贸易“黑字”
――贸易逆差是赤字,贸易顺差就是黑字了。
n“环流”
重新回到贸易逆差国去。
n顺差,换过来说中国对日就是严zhong逆差了。
这是日本人全民吃斋念佛,喝了恒河水变菩萨了不成?
当然不是,日本的黑字环流将贸易盈余以贷款方式返回逆差国,这往往是附有严苛条款的。
一个最重要的条款,就是这些贷款必须购买日本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
正是有着这样的条件。
黑字环流极大的促进了日本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开拓,大量日本资本进入中国。
大量的日本企业凭借这一计划极大的巩固了在中国的市场地位。
往往是欧美企业哪怕技术售后等方面比日本更优秀,但拿了黑字环流的中国项目,设备购买的招标会中,只有日本公司能够投标,像欧美等国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却一律被排除在外。
当然,也不能没良心的说这就是日本人的“阴谋”
或者有“汉奸”
卖国。
黑字环流在实质上确实推进了中国市场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