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关。比如,蜀中的大门:峡州、归州。
这几处必须驻军把住才能断绝宋人或辽人或西军五残部等杂七杂八人流窜入西南。
这几处地方倒是收留了不少人为居民负责种粮做活供养驻军,但收留的主要是厌弃了辽国腐朽无能却贪鄙野蛮统治的辽国人,
有契丹本族的,有党项族蒙古族,也有生活在燕云地区的女真族辽国人.....民族人口很杂,但,能得到收留的宋国人却极少,并不影响宋国大局统治利益。
这在当时的宋朝廷眼里是,海盗防范西南王趁机坐大影响到海盗国的利益而特意严厉警告限制了西南的行为,否则以英明有为著称的大理王段誉不会这么老实。
海盗为保障自己在江南的茶叶等利益而保障宋国的行为,让当时的宋王朝大松口气。
海盗不想大理国吞并宋国南方成为雄霸整个南方的大国,这就好哇。
不然,以当时的宋国的糟糕情况,还真对付不了大理国的疯狂扩张吞并,至少整个江南是保不住的,江淮间随后也会没了,还会进一步威胁到河南,直接危及到东京汴梁。
那样一来,宋王朝的日子就没法过了,就算辽国不打来也只是早一天晚一天死而已。
实际上,西南在宋国灾后一直在大力吸纳宋国读书人,自然是要年轻健康体壮的.....招收的理由是西南是非汉族文明的众族杂居之地,即汉人眼中的蛮夷山川野人,整体上确实太愚昧落后缺乏教化,不利于西南统治和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有文化的汉人来西南当教化官推进西南各族的文明进步和思想统一。
为什么只要年轻健康体壮的?
这还用说吗?
众所周知,西南多荒蛮,多是山川野林,野兽多,危险多,气候也异于中原,没个好体格,没有年轻而充沛的精力体力免役力甚至战斗力,如何能深入各地开展教化工作?
文化高却体弱或年老,走半道就受不了了死了,还怎么去目标地当教化官老爷?
西南的这个广纳大宋年轻人才的措施深深吸引了大宋读书人。
首先积极响应的是两种人。
一种是灾后的大宋再缺官也轮不上当官的年轻人,
自觉也是饱读诗书,明圣人大道,满腹经纶才化,端着读书人的优越架子习惯了放不下,却不得不在灾后残酷的现实面前自动沦落为事实上的卑贱农夫艰难痛苦地自耕自食完自己养活自己,吃不了这苦,也受不了伤自尊,科举停了,再开不知是何时,或许永远不会再开了,不甘心无望地卑贱劳苦下去,一听说投入西南能当教化官顿时就眼红了,不当官,只当悠哉轻松摇扇子的老师也行啊,还能逃离注定是地狱的宋,至少能有老婆......
另一种就是宋代另类世家——所谓耕读传家的名士大儒富豪大户家的子弟。
这种名士大儒都是读懂了儒学本质看透了世情的人精,最是擅长顺势而为抓机遇。趁着灾年侵吞百姓土地一步步吃人吃成了良田山川广有的士绅大地主、地方民间领袖人物,还能搏得个大善人的美名的,正是这些名士大儒最擅长干的好事。
这一类人物在灾后一眼看去就很清楚了大宋完了,生活在大宋再风光得意也是死路一条,而且是没老婆,没女人能传宗接代的那种家族彻底灭绝式死路一条。
为家族寻找出路,从宋国以外获取退路,就成了这些人机警最迫切要做的事。
老家伙们一听西南招人才,顿时眼睛就亮了,
西南尽管是蛮夷之地,比不得海盗国强大富裕保障高,但也是处好去处啊!
不,这是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得沦落为北方蛮子的奴隶群。
西南确实太愚昧落后,条件艰苦,这却不算什么,正是其太愚昧......人太愚蠢,才更适合我辈去发挥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