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暗自赞同大臣们的看法,他觉得吐蕃不过是一个野蛮之地,与大唐联姻,简直是高攀。他清了清嗓子,对吐蕃使者说道:“此事重大,朕需与大臣们细细商议。你们先退下,在驿馆等候消息。”
吐蕃使者们虽有些失望,但也不敢违抗,再次行礼后,缓缓退出朝堂。
待吐蕃使者离开后,朝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大臣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一位大臣皱着眉头说道:“陛下,吐蕃求亲,断不可答应。吐蕃之人,茹毛饮血,不懂礼仪,若公主嫁过去,那不是羊入虎口吗?”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是啊,陛下。而且吐蕃近年来虽有发展,但与我大唐相比,仍是天壤之别。我们何必把公主许配给他们呢?”
李世民听着大臣们的议论,微微点头,说道:“朕亦有此顾虑。吐蕃不过是一个蛮夷之邦,朕的公主金枝玉叶,怎能嫁给他们的赞普?”
在驿馆中,吐蕃使者们也在焦急地商议着。
一位年轻的使者担忧地说:“大人,看大唐皇帝的态度,似乎不太愿意答应我们的求亲。这可如何是好?我们回去如何向赞普交代?”
继续阅读
为首的使者皱着眉头,安慰道:“莫慌。大唐皇帝需要时间考虑,也是人之常情。我们且等待几日,再看看情况。”
然而,李世民这边却已经有了决定。他派人联系在吐蕃的探子,进一步了解吐蕃的情况,探子回来后向他禀报:“陛下,吐蕃之地,多为高原草场,百姓以游牧为生。他们的生活方式简单粗犷,性格豪放好斗。虽有自己的文化,但与我大唐相比,确实显得落后。而且,吐蕃赞普虽有雄才大略,但在处理一些事务上,手段颇为强硬。”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地听完了探子的详细汇报。他微微眯起双眸,嘴角泛起一抹不易察觉的轻蔑笑容,心中对于吐蕃这个国度的轻视愈发加深了几分。只见他轻轻一挥手,示意探子退下,然后转头看向下方站立着的诸位大臣,朗声道:“诸位爱卿,方才探子所报,那吐蕃不过是一片野蛮未开化之地罢了。朕怎能忍心让朕的爱女嫁到那样艰苦的地方去受苦呢?此事断不可行!”
大臣们听闻此言,纷纷躬身行礼,异口同声地高呼道:“陛下圣明啊!”一时间,朝堂之上回荡着这整齐而响亮的声音,彰显出众人对皇帝决定的拥护和支持。
时光匆匆而过,数日之后,李世民再次传召了吐蕃使者进宫面圣。当这些满怀期待的使者踏入朝堂之时,他们一眼便望见了端坐在上方、神色威严无比的李世民。其目光犹如寒星般锐利,隐隐透露出丝丝冷冽之意,令人不寒而栗。
李世民沉默片刻后,终于缓缓张开嘴唇,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朕经过反复思量,深知吐蕃与我大唐之间无论是风俗还是文化都存在着天壤之别。因此,对于此次贵国所求之亲,朕实在无法应允。尔等还是速速返回本国去吧。”
这番话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砸在了吐蕃使者们的心头,他们瞬间呆立当场,脸上原本洋溢着的喜悦之情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和极度的失望。尤其是为首的那位使者,更是面色惨白如纸,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但他很快回过神来,急忙向前一步,拱手作揖,急切地说道:“尊敬的陛下啊,请您三思而后行!此番联姻之举对于我们两国而言皆是大有裨益之事。我吐蕃乃是诚心诚意期望能够与大唐交好结盟,恳请陛下务必重新斟酌一番啊!”
李世民摇摇头,语气坚定地说:“朕的决定不会改变,你们无须多言。”
吐蕃使者们无奈,只得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朝堂,踏上了返回吐蕃的路途。
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在吐蕃焦急地等待着使者的消息。当他得知求亲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