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的花朵。
不到两个月,颉利可汗竟一病不起。李世民得知后,心中也有些感慨。他下令按照突厥旧俗,为颉利可汗焚尸安葬,并追赠他为归义王,谥号为“荒”。
颉利可汗的儿子叠罗支,自从随父被俘入京后,一直侍奉在颉利身边。他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对父亲极为孝顺。父亲病重期间,他日夜守在床边,悉心照料。当颉利可汗去世时,叠罗支悲恸欲绝,哭得肝肠寸断。他的哭声在屋中回荡,仿佛要将所有的悲伤都宣泄出来。
这件事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不禁叹息道:“上天让我们秉持仁爱孝顺的美好品德,这种品德并不因民族差异而有所分别,少数民族中也有杰出之人啊。”
紧接着,李世民对身边的大臣说道:“叠罗支如此孝顺,实在难得。我们不能因为他是突厥人就另眼相看,应当厚待他。”于是,李世民下令厚赐金帛给叠罗支,并让他袭职终身,以表彰他的孝心。
而苏尼失在得知颉利可汗的死讯后,更是悲不自胜。他与颉利可汗情谊深厚,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无法承受。他整日以泪洗面,不吃不喝,最终也追随颉利可汗而去。
继续阅读
突利可汗在顺州居住了数年,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一次,他奉召入朝,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途。然而,命运弄人,在并州道中,突利可汗突然暴死。这个消息传来,让许多人都为之惋惜。
李世民听闻后,心中也是一阵悲痛。他对中书侍郎岑文本说道:“突利可汗一生也为我大唐与突厥的和平作出了贡献,如今他客死他乡,我们不能让他就这样离去。你撰文为记,刻勒在他的墓碑上,让后人也能知晓他的功绩。”
岑文本领命而去,他用心撰写碑文,将突利可汗的生平事迹和对和平的贡献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朝堂上也有了一些议论。
一位大臣对另一位大臣说:“陛下对这些突厥首领真可谓是仁至义尽了,不仅按照他们的习俗处理后事,还厚待他们的家人。”
另一位大臣点头道:“是啊,陛下此举,彰显了我大唐的胸怀。如今东突厥之事,也算是有了一个了结,希望从此边境能更加安宁。”
在民间,百姓们也听闻了这些故事。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几个百姓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宫中的消息。
一个老者感慨地说:“陛下真是贤明啊,对待那些突厥人都如此宽厚,这天下能不太平吗?”
对面的中年人说道:“我听说,突利是因为怕受到与颉利可汗那样的羞辱,才自杀的,不知道是真是假。”
老者回道:“管它是什么原因,即便突利自杀也赖不到陛下头上。况且,陛下在他们死后,厚待其家属,也是有目共睹的。”
周围人也纷纷点头赞同老人之言。
一个年轻人好奇地问:“爷爷,那颉利可汗不是我们的敌人吗?为什么陛下还要对他那么好呢?”
老者笑着摸了摸年轻人的头,说道:“孩子,陛下心怀天下,他希望各族都能和睦相处。而且,颉利可汗既然已经归降,陛下自然不会亏待他。这就是陛下的英明之处啊。”
在突厥部落中,也有不少人对李世民的做法感到敬佩。一位突厥战士对同伴说:“大唐皇帝真是一位仁义之君,他对待我们突厥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子民一样。我们以后也要与大唐友好相处。”
同伴点头道:“是啊,我们再也不想打仗了。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在和平中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李世民这位贤明君主的精心治理之下,大唐王朝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之景,各民族团结一心,民族融合的趋势更是如春风拂柳般日渐显着。
在那辽阔的边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