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相继成书(2 / 3)

们手捧着《隋书》,仔细钻研的样子了。”

李治在一旁说道:“父皇,儿臣听闻撰写史书需查阅诸多典籍,整理无数史料,魏大人与诸位大臣定是耗费了诸多心血。那堆积如山的书卷,光是想想都让人觉得头疼,而诸位大臣却能持之以恒,儿臣实在是钦佩不已。”

魏征笑着看向李治:“殿下过誉了,不过为了能给后世留下一部准确翔实的史书,臣等虽辛苦却也值得。就如登山,虽路途艰险,但只要登上山顶,便能领略到那绝美的风景,一切付出便有了回报。”

随后,在阳光明媚的第二天清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李世民高坐在龙椅之中,威严而庄重地召见了来自两国的外使。只见他面带微笑,语气和蔼可亲,对两位远道而来的使者毫不吝啬地给予了丰厚的赏赐,以展现大唐王朝的慷慨与大度。

时光荏苒,又过去了数日。这一天,令狐德棻步履匆匆地来到皇宫,向李世民复命。他恭敬地跪在殿前,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微臣幸不辱使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等所编撰的《周书》已然成书!”说罢,令狐德棻抬起头来,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自豪与欣慰之色。

继续阅读

李世民饶有兴致地看着令狐德棻,开口问道:“爱卿,这《周书》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朕倒是很想听一听其中的独到之处啊。”

令狐德棻连忙回应道:“启禀陛下,微臣等人此次撰写的《周书》,乃是一部关于北周时期的史书。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大量参考了西魏史官柳虬所着的史书以及隋朝牛弘编写的《周史》,旨在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北周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然而,由于一些史料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残缺不全的情况,微臣不得不从民间的传说故事以及各个家族的谱牒记载当中去探寻蛛丝马迹。所幸总算完成了这部《周书》的编撰工作。不过,此书尚有不足之处,便是未能修成表志部分。”

李治好奇地问:“令狐大人,那这取材过程可有遇到什么特别有趣的故事?本王听闻民间传说往往真假难辨,你们是如何判断的呢?”

令狐德棻叹了口气,苦笑着说:“殿下,其中的趣事倒也不少。有一次,臣等听闻一个关于北周某位将军的传说,据说他有神力,能单手举起千斤巨石。臣等自然不会轻信,于是四处打听,最后发现原来是因为这位将军在战场上英勇无比,曾带领士兵搬运过一块巨大的石头用于修筑防御工事,百姓们为了传颂他的功绩,便夸大其词,传成了有神力。臣等就是这样,在众多传说中去伪存真,慢慢拼凑出历史的真相。”

李世民面带微笑,语重心长地鼓励道:“令狐卿家啊,你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朕都一一看在了眼里。这部《周书》堪称我大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新的一天。李延寿满怀敬意地走进了皇宫,准备面见圣上。

“陛下,微臣不辱使命,所撰写的《北史》和《南史》已然全部完成书稿啦!”李延寿言辞恳切地说道,他那略显拘谨的神情之中,还夹杂着一丝丝难以掩饰的紧张以及对自己作品能够得到认可的殷切期待。

李世民微微颔首,关切地询问道:“李爱卿,这段时间真是辛苦你啦!那么不知这本着作究竟如何呢?”

李延寿连忙躬身行礼,恭恭敬敬地回答说:“陛下,微臣此次所修订的《北史》详细记录了自北魏起始直至隋朝时期的漫长历史进程;而《南史》则专注于记叙南朝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的兴衰荣辱。之所以要完成这两部史,其初衷便是想要呼应唐初实现大一统后对于梳理和总结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迫切需求,希望可以为后世学者探究南北地区历史的演变轨迹提供参考依据。”

李世民听后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