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夏商周战国货币制度的形成及材质析(6 / 7)

古籍货币 ai重歌 4964 字 3个月前

使用的货币,以青铜铸成贝的形状,并且楚国盛产黄金爰币,展现出独特的货币风貌,最后强调各国材质差异是因环境不同,资源和工艺等因素铸就了这段传奇,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货币文化值得永远铭记。

议论文:

深度解析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的铸造材质差异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特殊时期,各国的货币铸造材质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货币包括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等,它们的铸造材质不仅反映了当时各国的经济状况和资源禀赋,也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工艺水平。

(一)布币

布币主要流通于三晋(韩赵魏)、两周地区,其形状似铲,源于青铜农具镈,“布”与“镈”古音通假。布币的铸造材质以青铜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布币的形制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空首布逐渐发展为平首布,包括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甚至还出现了圆肩圆足的布币,货币形式逐渐向圆的方向发展。例如魏国流行的布主要为圆肩、方足、圆跨,铸造城市有国都大梁、安邑、蒲阪、晋阳等;赵国所铸布币以方肩、尖足、圆跨为主,铸造地点为邯郸、晋阳、蔺、离石等。这些不同形制和铸造地的布币,材质基本都是青铜,但在具体的含铜量等方面可能会因地域和铸造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刀币

刀币是由上古时代的石刀,以及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主要流通于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等地区。刀币的铸造材质也多为青铜。齐国刀币较为典型,上面铸有“化”字文样,故又被称为“刀化”,根据铸造文字不同可分为三字刀(“齐法化”)、四字刀(“齐之法化”)、五字刀(“安阳之法化”或“即默之法化”)、六字刀(“齐建邦长法化”)等,材质为青铜。燕国刀币上多铸有一“明”字,俗称明刀,同样是青铜材质。不过,在齐国所铸的部分刀币中,存在含铅量极高而含铜量极低的现象,甚至还有一部分刀币是完全使用含铅材质所铸造而成。例如战国齐明刀币,其铸造工艺水平相对粗糙,导致刀币外形不美观,且含铅量高。这可能与齐国当时的资源状况以及铸造技术的发展阶段有关,在某些时期或地区,为了满足货币的流通需求,可能会在材质上进行一定的调整或妥协,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刀币的质量和美观度,但也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三)圜钱

圜钱又称“圜化”,简称“环钱”,主要流通于秦国和魏国。圜钱的形状为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或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圜钱有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类,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铸造材质主要是青铜。公元前 336 年,秦国开始统一铸造铜币,铜币形制为无廓圆钱,有“一珠重一两”“半两”等币值种类。秦国的圜钱对后世币制影响深远,圆钱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相比其他国家的货币,秦国圜钱的铸造工艺较为规范和统一,这也体现了秦国在经济管理和铸币技术方面的优势,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四)蚁鼻钱(鬼脸钱)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其形状似海贝,面部有字。蚁鼻钱的币质为青铜。这种贝形铜铸币与商周时期的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在正面镌刻有阴文,如“咒”“紊”“金”“君”“行”“廉”“忻”“贝”“匐”“三”等十几种面文,其中以铸有“咒”文的最为多见。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有小钱之意。楚国除了使用蚁鼻钱这种青铜货币外,还大量使用黄金铸币——金爰(也称“金爰”“印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