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永安郊野(2 / 4)

两宋传奇 东方唐宋 2814 字 4个月前

又引众一同跪拜,那军官见状,神情肃穆。毕竟鼎鼎大名的种师道前来祭拜永昌陵,也算是一件大事。如今大宋军官无不对种师道这种家军佩服再三。种家军在关中镇守,西夏便不敢轻举妄动。拜谒完毕,军官又让种师道等人蒙上黑布,照样用那来时的覆棚牛车送种师道等人从另一条路离去,并未按原路返回。

来到洛阳永安县的郊野,但见那田野上,麦苗青青,野花遍地。小草发芽,枝头吐绿,燕子飞舞,溪水潺潺,桃花落在水面,飘来阵阵清香。那乡下人家热情好客,有前来祭奠太祖皇陵者,他们必要招待一番。种师道等人执拗不过,只好走进农家小院,促膝长谈。看着篱笆泥墙,张明远和费无极出了神。那老人家招呼众人围着小桌坐了下来,就倒茶礼让开来。

种师道笑道:“没想到,你们对过往路人,也这般有情有义,多谢,多谢。”

老头道:“你们都是远方来的客人,我等在此祖祖辈辈,靠近皇陵,耕种田地为生,那庄主乃是柴世宗族。他们时常送来茶叶和果子,让我等代为保管,就是要招待尔等过往客人。庄主说,能来太祖皇陵祭奠者,必是皇亲国戚。太祖对柴世网开一面,故而感恩戴德,不在话下。太祖虽说驾崩很多年,但柴世念念不忘他老人家的大恩大德。”此言一出,张明远和费无极点了点头,为之动容。

张明远道:“这便是太祖的洪福齐天。”费无极道:“不对,是太祖的恩泽绵延。”种浩道:“这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溪道:“不对,是太祖懂得积德行善,这可是历朝历代皇帝当中,世所罕见的壮举。可见太祖的英明神武。”老头和老太太都深以为然,又诉说庄主柴世子弟对太祖皇陵的爱护,凡此种种。众人听得起劲,一个个都神情肃穆,仔细聆听。

种师道笑道:“原来如此。”种浩道:“我等路过洛阳,不曾知晓,此番碰到了,也算微幅不浅。”张明远道:“洛阳文人墨客,又当如何?”费无极道:“我看洛阳是个风水宝地,靠近嵩山少林寺,靠近龙门石窟,此乃天下最好的地方。故而太祖皇陵坐落于此,真可谓,风调雨顺,妙不可言。”老头和老太太齐声道:“实不相瞒,我们在洛阳做过买卖,得了银子钱,年龄大了,便到乡野居住,毕竟洛阳太吵闹,不如永安县僻静。”种溪笑道:“你们守着皇陵,这么多年,有何感想?”

老太太道:“自然光宗耀祖,太祖在此安息,我等跟着沾光。你们如若胡思乱想,说我们怕不怕,那老身告诉你们,有什么可怕的?我等都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庄稼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心都在这黄土地上。不过是冬去春来,五谷丰登。就盼着日子好过,至于东京城里也好,洛阳城里也罢,那些庙堂上的勾心斗角,江湖上的恩恩怨怨,与我们何干?生在黄土地,百年之后,埋在黄土地,也算造化,实乃天大的恩情。”

听了这话,种师道热血沸腾,随即叹道:“太祖为涿郡人 ,于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太祖为宣祖赵弘殷次子,长兄赵匡济早夭,母亲为杜氏。”张明远道:“太祖少年,必是英雄人物。”种浩道:“爹爹何不将太祖故事,讲给我们听。”种溪道:“不错,我们也好怀念一番。”

种师道点了点头,神情肃穆道:“宣祖赵弘殷好儒事,喜访求书籍,又心知肚明,文武为立身之本。太后杜氏也是个知书达理的妇人。在父母耳濡目染下,太祖最初投入夹马营陈学究的学馆中读书,后来赵家又聘请了赵学究教导。除此之外,太祖还学习五经,又爱好武艺,聚集伙伴按照战阵的模式排练,并时常把弄一根纯铁打造的杆棒。”

张明远道:“后来怎样?”费无极道:“这便是传说中的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