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京师大事,山野风云》第五节(1 / 2)

成山宰上朝一趟,达成目的,重新归山去了。虽在山中,朝中却多得是自己的人,都听自己的操纵行事,这个“山中宰相”还可以继续做下去,而且更有作为。

皇帝听了成山宰的话,从此更加不思朝政,全心全意投入玩乐。

垂拱而治,多好的说法!这样子就完全没有怠政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忧虑了。去它的“敬之则吉,怠之则灭”!胡说八道。还是成太公说得好,朕既然是天命之魁,就是要无为而治。无所作为,只凭天命,自然大治。

杨匡遂将朝政全部交给臣下,整日玩乐,变着各种法子寻欢作乐,肆无忌惮,自号无忧天子。

不但成山宰乐见如此,各家大权贵段仙芝、何信等,还有掌握兵权的实力派臧天佐、郎继宗、项忠等,无不乐见如此。浑水摸鱼,不亦乐乎。

几大派阀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却也要一同合力来对付天下蜂起的义军。几经磋商之下,一个重大新政出台,就是——置立节度使!

置立节度使,理由是这样有助于剿灭义军。义军往往是在好些州县之间转战,以至于横跨几个道。各道、各州、各县的官僚们都想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指望着别人出力,自己不能勇担责任。这样各个地方各自为政,导致不能合力遏制义军,往往使得义军坐大。如果每个道置立一名节度使,统辖整个道的戍军,合力围剿义军,则义军必没有那么容易立足了。

这个道理貌似有理,而且非常符合几大派阀的利益,可以瓜分各道节度使这些肥缺。于是这个新政得以出台。

这本来是在何太后当政时期,臧天佐、郎继宗等人就曾经提出过的。但当时老太傅仲孙无疆力谏不可,说置立节度使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会导致地方军阀割据,国家陷入分裂;若想要平息义军、安定天下,应该以整顿吏治、改善民生为根本。当时还有许多大臣附议,使得置立节度使之事搁置了下来。

如今仲孙太傅已经滚蛋,那些大臣们抄斩的抄斩、退隐的退隐,都不在朝堂之上了。这件事情再也没人阻止。

于是朝廷颁布新政,置立节度使。首先委派了名门世家的几个高贵子弟去当第一批节度使,包括原左卫将军郎继祖做了河东道节度使、原右卫将军第五强做了桂北道节度使、原虎翼将军韦遵做了黔南道节度使、原龙骧将军常胜戎做了云南道节度使。

这些名门子弟还算是“众望所归”,没有太多争议就决定下来。其余各道的节度使人选正在商讨。由于其中关系着极大的权利,争夺激烈,一时不能决定。

无忧天子杨匡尽管不理政事,不过身为皇帝掌握生杀予夺大权,各家权贵为了能让自己的人做上节度使,少不得还要讨皇帝欢心。有皇帝一句话,任命谁谁去做什么什么节度使,胜过在朝堂上争吵万句话。

有个毫无名气的偏将军,本来怎么都轮不到他做节度使,但他巴结了嫖骑大将军何信,何信在带皇帝出去微服私嫖的时候给他美言了几句,皇帝竟然就一口答应,任命他做节度使!这样一来,觊觎节度使之位的武将们,无不挖空心思想要去借某个权贵美言,讨得皇帝欢心做上节度使。

宫中的后妃,也卷入了此事。王贵妃有个伯父王灵,官拜后将军,是她最大的靠山,对于她能做上贵妃功不可没。王贵妃要报答伯父,但是自己不能直接推荐,要避嫌,就托跟她要好的宫人向皇帝说了几次。

大概是那些宫人说的话不得力,皇帝并没在意。这事给蔡馨音知道了,心想这是个好机会,可以同王贵妃改善关系,使她不再警惕和压制自己,专心去和段皇后互啄吧!

于是趁着一次侍寝机会,鸾衾锦被之中,缠绵事了,余温尚存,余兴未尽,蔡馨音给皇帝摩挲着自己娇嫩的身子,假装关切询问皇帝可有事情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