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盖房子(2 / 3)

庄稼,该收的收该种的种,交粮纳贡就找二叔和三叔帮忙,等他们回来再还。

一连念了两遍,顾氏才捏着信心满意足的走了,她男人每年都是年底才回来,她都习惯了,这下亲耳听到他一切平安,她就放心了。

“爹在信上说年底才回来,不过这是六月里写的信,现在才到。”

六月的信,在石头城托信客送到太安城,再坐船送到清河镇的花石村,足足送了两个月,不可谓不漫长,但能成功将信送到,刘桂圆已经很满足了。

“要是咱能回一封信就好了,叫爹娘回来家,不在外面待了。”刘花生有些想爹娘了。

“他们移动了,这信往哪里寄,只能慢慢等了。”刘红枣轻声安慰她。

等到摘好花生、剥好玉蜀黍,二叔家的庄稼也收得差不多了,姐妹三个先找二叔帮忙交了秋税,再之后就是请二叔找人帮忙起房子,在院子东侧,原先种葫芦的地方,加盖一间厢房。

听人讲,一般儿子住东厢房,女儿住西厢房,但刘崇山没有儿子,她们三个自然可以住东厢房。

“你几个是真能干,行,二叔知道你们在镇上卖月饼发了财,放心,一准儿找人给你们盖个气派的厢房!”

三个侄女在镇上卖月饼卖了小半个月,刘崇林哪能不知道,更何况他还帮着喂了三天的猪。

“二叔,你在外头和人拉呱可别说漏嘴了,俺几个在镇上是帮姨母卖月饼的,就挣几个辛苦钱。”刘桂圆知道财不外露的道理,就提醒了他一句。

“那是,在外头我肯定不这么讲。”刘崇林当然知道这个理儿,就是这咱讲讲而已。

“二叔,盖房子咱几个都不懂,你搁里头多费心,需要多少钱,你尽管开口。”刘红枣作势就要掏钱,出门前她拿了五两碎银。

二叔接过一把碎银,稀罕的瞅着,他家里卖竹筒糕见的都是铜板,很少见到碎银子,用手掂量掂量,重得很,随即笑出了牙花子,说:“这咱家家户户都收过了粮,村里闲人多的是,你这个房子好盖。”

第二天,刘崇林就叫上两个村人,先到镇上买了木材、石料、陶瓦等物,接着到邻村请了一位会盖屋的老师傅,再喊上村里几个隔房兄弟,一起夯土和泥忙活了起来。

从八月底一直盖到九月二十四,刘家的厢房终于盖成,从外头看是一间青砖蓝瓦房,当中一扇红漆木门,旁边两扇雕花窗户,正对着门的是一个小会客室,左右两侧各有一间小屋。

姐妹三个欢喜得不行,可是新屋盖好还不能住,一来没买家具,二来按照村里的习俗,她们得办个暖房宴,请亲戚邻居过来热闹热闹,添点人气。

刘桂圆不懂这里的规矩,掏出五百文钱,递给二叔和二婶娘操办,她们三个小的就躲一会儿懒,跟着吃喝热闹就成。这五百钱,就算作请二叔二婶娘帮忙的辛苦费了。

二叔二婶娘自然乐意,暖房那天,二婶娘就叫上村里几个妇人,帮着洗菜烧菜,二叔就帮着招呼亲戚邻居喝茶吃果子。

这些亲戚中,除了刘桂圆的奶奶刘姚氏,和她二舅张成梁没来,其他的亲戚都来了。

大舅和姨母两家都亲自到了,尤其是大舅,赶着骡车送来了三张雕花竹床,并几张桌椅板凳,姨母就做了一些简单的花糕,放在宴席上添作一道菜。

顾氏和四奶奶两家人自然都来了,宴席开始前,村长家的田如棠两口子竟然也来了,这着实让刘桂圆有些意外,毕竟两家人只是合作,目前还没产生什么友谊。

田如棠送了一幅亲笔写的对联,和二叔说了一会儿话就告辞了,他媳妇刘氏没走,就留在院子里和刘红枣几个喝茶拉呱,坐等着开席吃菜。

等到中午吉时到了,二叔就点起一挂炮仗点着,随着噼里啪啦的炮竹声,大伙就可以开席吃宴了,宴席摆的简单,就是四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