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有朝一日会成为华夏企业家和探险家们争相朝圣的目的地。
事实上,登顶珠峰本身正在变得越来越象征化和商业化。
虽然人们可以为登顶珠峰找到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磨练意志,考验勇气,但他们所能获得的最现实的结果,还是名气,流量,眼球,以及企业家圈子里坐卧之间的谈资。
登顶珠峰显然能让他们变成华夏企业家中的话题人物,在各种社交场合占尽了便宜,在网上迅速打响知名度。
一座圣山,已经被消费主义,虚荣心,追求刺激等一系列复杂情绪和理念裹挟,从企业家人生自我征服的里程碑变成众人角逐的名利场。
不过好在,无论是否真的登顶成功,华夏的企业家普遍比较遵守规则,自律并且乐于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登山者的身体素质也比较强。
只要有毅力,身体素质过关,在内行人的指导下,是有可能登顶珠峰的,许多成功登顶的大老板就是一个个鲜明的例子。
正因为如此,许多运动爱好者,在爬够了野山后,也开始将目光投向珠峰,将其当成了一项终极目标,都想着去试一试。
珠峰经济也由此而起。
近十年来,珠峰经济越来越火爆,攀登的人数屡创新高,尼泊尔的南坡珠峰上,每年能迎来数万人,向登顶珠峰这一目标发起冲击。
每年5月,天气最好的时候,由于人数太多,通往山顶的路段都会出现拥堵及排队现象,从而造成了珠峰大堵车这一奇观。
如此多的登山者,也导致了事故频发,从90年代至今,已经有200多人遇难。
一个普通人想要登峰的话,耗资不菲,单单交给商业团队的费用,至少要数十万,其余开销则另算。
一次登峰,要耗费大约两个月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仅吃喝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加上一些额外的费用,开支要大几十万。
这么多的人,这么高的费用,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不少商业团队都瞄准了它。
但是,登山并非儿戏,需要很多装备的支持,尤其是医疗设备。
而爬到高处后,负重越少越好,这样才不会给人造成太大负担。
所以,当拥有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手表横空出世之后,李朝阳立即就看出了它的作用,前往菊为定制。
珠峰上现在已经有了基站,通讯不是太大的问题。
主要还是需要随时监测心跳和血氧含量,能够给出准确的诊断以及应对措施。
这才是李朝阳看重的地方。
半个多月后,他已经从菊为那里,如约拿到了一款简约有科技感的智能手表。
采用了特制低温锂电池,以及抗低温的屏幕,经过严苛的测试,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下,也能正常运行。
时间紧张,能有这个效果,已经让他喜出望外了。
李朝阳和其他的企业家,以及登山队成员,人手一个,很快戴在了手腕上。
此刻他们已经来到了尼泊尔境内,珠峰脚下。
登珠峰不像爬五岳,一鼓作气就爬上去了,而是要分阶段爬,进行适应,避免身体出现较大反应,否则随时可能有危险。
他们首先将徒步走到五千多米的珠峰大本营,然后再歇息一天,做一些适应性的训练,才会继续剩下的行程。
这次同行的企业家,年纪都偏大,基本都五十多岁了,说实话,他并不是很看好。
不过没关系,有专业团队在,只要身体不出问题,哪怕抬也能抬上去。
李朝阳已经五十七了,但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曾经爬过一次珠峰,有过登顶的经验,所以才对自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