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文字异形(2 / 4)

八百里秦川文物揽胜,地下所埋藏的珍宝数不胜数。

扶风县同岐山县所在的关中地区,被人们称作是周原。

这里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周人顶礼膜拜、祭祀天地祖宗的圣地。

在这里,地下文物的丰富程度,世所罕见,其中就包括有举世闻名的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墙盘等一大批青铜重器。

时至今日,这里仍旧有稀世珍宝面世。

因此,包括周原在内的宝鸡地区,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乡”。

而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些青铜器的体型巨大,想要熔铸需要有极高明的工艺,那么在生产资料都匮乏的商周时期,到底是如何铸造这些精美的青铜器的呢?

在周原的李家村中,一个考古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座三千年前的铸铜作坊,在这个地方被发现。

这毫无疑问,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透过这些曾经被古人精心雕琢过的纹饰和模具,能够看到那一段曾经被尘封着的岁月。

在如今,人们通常会使用失蜡法重造那些几千年前精美的青铜器,那么,在三千年前,上古的先民又是如何将体型巨大的青铜器铸造成型的呢?

而在这其中,毫无疑问的要提到后母戊鼎,以前也被叫做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如此沉重而巨大的青铜鼎,一般的铸造方法已经难以适用,那么它又是如何铸造的呢?

后母戊鼎,除去鼎耳需要单独铸造之外,鼎身一共需要外范二十四块拼合。

如果用可熔铜12.7公斤的容器冶炼,则需要两三百人合作才能完成。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

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

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

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这是古人的智慧,哪怕是在今天,依旧让人震惊。

“在战争频繁的先秦时期,战败的俘虏可以被随意处死,白起坑杀赵国降卒二十万,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易泽身后,一尊巨大的青铜方鼎矗立着,厚重、古朴,而又霸气。

“但是唯有一种人不会被杀掉,他们就是掌握着特殊技能的手工艺人。这些人一旦因为战争被俘虏,就会为战胜的一方继续服务。”

“因此,各位如果想要穿越到古代,最好还是学一门手艺再去,比如说打铁、农作、织布等,即便不能大富大贵,至少也可以安身立命,混口饭吃。”

易泽笑着说道,观众们听了,也是哈哈一笑。

“穿越必备三大神书,大家懂的都懂。”

“穿越了可以不会诗词歌赋,但是一定要有特长,毕竟抄来的东西终究是抄来的,时间久了就会露馅,只有特长这玩意,经久不衰啊!”

“我会开挖机,穿越了能带着挖机一起去吗?”

“好家伙,带着挖机一起穿越,估计去了会被当成是神仙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