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重现,商之祭祀舞(2 / 4)

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商朝时期,祭祀之风更是鼎盛。

几乎是天天都在搞祭祀。

大到国家方针,小到日常生活,都可以搞一搞祭祀。

没事呢就问一问老天,我这里好不好啊,明天做这件事情行不行啊,然后杀一只乌龟,烧一烧乌龟壳,再由专门的神棍……在那个年代叫做祭司,根据龟壳上面的纹路,来进行解读。

解读之后的内容,一般都会刻在乌龟壳子上。

这就是甲骨文。

现代人都明白,祭祀占卜这种东西,求得其实不过是心安而已,哪里有那么多神神叨叨。

但是在商朝时期,文明还处于一种愚昧的状态,先民对于世界的认识相当有限,种种自然现象都被归纳在神鬼之内,有这样的行为并不奇怪。

更何况,现在的祭祖,形式上也是受到了商朝祭祀的影响。

比如说三牲,比如说酒水。

在古代,特别是在先秦时期,酒可是个好东西。

毕竟在那个粮食产量不高的时代里,酒作为一种需要耗费大量粮食才能够得到的物质,毫无疑问的是贵族的专供。

像这么珍贵的东西,祭祀之时不供奉给上天,怎么可能?

因此,四羊方尊作为商朝的酒礼器,本身便有着祭祀上天的作用。

此刻呈现的,或许便是商朝某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

不过为了不踩线,四羊方尊很明智的选择隐去了大部分的内容。

只留下了原始的容易被人接受的祭祀歌舞。

毕竟,黑雾城里,又多了一个住客,想要把它搞出来,那还真是难了。

礼与乐,很多时候都是同时出现。

礼,是祭祀之礼,是一种强制的要求,为的是让祭祀之人,更好的接近并且聆听上天的旨意;

乐,是祭祀之乐,是先民唱给上天的心愿,是一种请求,一种愿望。

当然,和现在的音乐有很大的区别。

祭司,很多时候都是一些脑袋有些毛病,或者是没病装病的人物。

指望他们的音乐能够听得很清楚,那相当于是做梦。

神秘,是祭祀之乐的基础。

简而言之,很多时候都是听不懂的符号。

就好像现在很多地方上的和尚道士们,在做法事时嘴里总会念叨着意味难明的咒语。

如果不对这些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一般人基本上是听不懂的。

或许念的是什么福生无量天尊,请求降福。

当然,也有可能遇到骗子,纯粹念叨的就是歌词。

反正都是听不懂呗。

只要不被行家里手抓住,那都不叫事。

更何况古代不比现代,祭司这玩意都是有传承的。

这就更加加剧了祭祀内容的神秘性,即便是君主,也知道的不是很多。

周朝后期,礼崩乐坏,除了指天子之礼和天子之乐之外,还有一部分,指的就是祭祀之礼和祭祀之乐。

简单的来说,就是属于天子要装的逼格,被诸侯们给装了。

至于秦以后的祭祀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更多的都是一种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的手段,什么泰山封禅,什么罪己诏,都是这样。

皇权集中,天底下的事情都是皇帝管,至于所谓的神灵,也就是求长生的时候皇帝相信一下,至于靠祭祀来管理国家大事,基本上是绝迹了。

这也导致后面祭司们都不叫祭司了,改名换姓,比如说比较知名的司天监,到了犯我国家者虽远必赔的大乾之时,这机构里面还混进了洋鬼子,就很有意思了。

而四羊方尊作为商朝之时的酒礼器,承载的责任就是祭司的责任,不过不是那种询问明天做啥的祭祀,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