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也就是几个成语。
问鼎中原,一鸣惊人,卧薪尝胆,三家分晋等等。
“过了300年,秦国这时候的国君,叫做秦孝公。从他开始,秦国变得不一样了,而这一切变化的缘由,来自于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商鞅。”
“商鞅变法!可为什么,有些人叫他卫鞅,还有叫他公孙鞅的。”
“这和古代人的姓氏有关。”
易泽笑着解释道,这确实是一个盲点。
“我们现代人的姓名,包含了姓和氏,统一成了整体。
而在古代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它的应用有三条原则:
首先,姓因生而定,百代不变;氏因家族分,是可变的。
也就是说姓是不变的,你爸姓啥你姓啥;而氏是可变的,你被封到哪你就氏什么。
比如一家三兄弟都姓王,分别叫雷、山、风。
老大雷是嫡长子,他继承父亲的封地古,这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另外两个儿子,要被分封到别处去,假如二儿子被封到辽,他的氏就从古变成了辽;
这就是第一条原则。
而第二条原则,就是男的称呼氏,女的称呼姓。
比如这个二儿子山,他在古的时候,别人就得叫他的氏加名,也就是古山。
而到了辽以后,别人就得改叫他辽山,不能叫他王山。
因为“指名道姓”在古代就等于骂人!
再举个例子,屈原姓芈,屈是他的封地也就是氏,他是男的,所以叫他屈原。
而芈月传的主角芈月,她也姓芈,是熊氏。
如果她是男的,就要叫他熊月。
但因为她是女的,所以还叫他芈月。
这就是第二条原则
最后一条原则,就是姓和氏只有贵族才有,平民没有,平民只有一个名字,像黑夫、惊、衷这种。”
“好复杂啊!”
郑冰冰有些惊讶的望着易泽。
这些东西,是怎么都记到脑子里的啊?
“易泽老师之所以记忆尤深,估计是因为《史记》中司马迁的影响。”
“确实,《史记》里《商君列传》第一句: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短短一句,谜题众多,也极容易让人搞混,不过我们直接称呼他为商鞅就行了!”
易泽是吃过苦头的,这些弯弯绕绕的东西,对于爱较真的人来说,真的是很想搞懂。
“商鞅变法为大家所熟知,初中历史中作为必背内容,但简单的来说,就是两个字:耕战!”
“耕战?这么简单就可以概括商鞅变法了吗?”
“耕战听起来简单,但是非常残酷。”
易泽喝了一口茶,继续道:“商鞅变法,没有娱乐,没有业余生活,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官员,要么种地,要么打仗,没有第三条路,并且,商鞅变法还推行了最为核心的军功等爵制度!”
“商鞅变法是极为残酷的变法,侵害到了贵族的利益,但是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因此被强制的推行下去。当然,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车裂而死!”
“在商鞅被抓住期间,他本来是想逃跑的的,结果因为自己的新法,无人收留,最终想要反叛,但以失败告终。”
“明明变法是好事,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恨商鞅?不变法老秦人怎么强大?”
“只要代入思考一下就行,首先是贵族。
众所周知,变法、改革最大的受害人,一定是既得利益者。
本来,贵族在自己领地世卿世禄,每天潇潇洒洒,自己就是法律。
商鞅变法以后,贵族的领地没了,贵族犯法跟庶民同罪,也得去浴血拼杀才能保住地位,这帮人恨不得生吃了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