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君臣生隙
而对五仁来说,这一切是顺手而为,也是不得不为。
最开始她只把这些当做一场为求存而不得不进行的冒险游戏。
但是慢慢地,随着她与身边人建立了更多更深入的联系,她仍然无法完全融入这里,却也再难作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
因为目之所及,民生疾苦是真、哀鸿遍野是真,她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而不是冷冰冰地NPC。他们泣的泪、他们流的血,昨日还鲜活谈笑转眼便逝去的生命,一切都是真实的。
五仁做不到对这个真实存在着的世界视而不见。
她觉得,南州需要一位好君王来救这些苦难的人们于水深火热,而史弼确有那份天资。
所谓天资,除了武力,再就是流徙途中凡有疾病穷乏者他们兄弟常尽己所能营护振救,这份助危扶困的热心和对弱小者的怜悯恰是五仁最看重的,所以尽己所能地去辅助他。
她既知道史弼的长处,自然也知道史弼的缺陷,便想方设法开阔其眼界充实其思想,不让这些限制他的潜力,成为他致命的弱点。
她也清楚流民起事的局限所在,保守性、分散性、狭隘性、自私性,基础薄弱、内部矛盾、管理不力、执政无能,取得一定成果后便贪图享乐……既然知道,就都可以避开或设法纠正。
也的确都达成了。
比起其他那些打到哪算哪、没有明确目标和长远规划的流民军,他们的队伍走到了最后。
比起那些个目光短浅自身水平不高,又不肯请有深厚学识的谋士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唯恐谋士武将抢了自己风头的领袖,史弼对她予以充分的信任,肯听从她的建议广纳人才,且毫不吝于分权。
可很多事,往往都是猜中了开头、难以料中结尾。
不,结尾其实也料中了。
只是总怀有一份侥幸,觉得自己会是那个例外。
可这世间既无新鲜事,又哪里来的例外人呢?
大成建立以后,史弼以辅国太尉之职许五仁,以报答她辅佐之恩,也是想要她继续帮自己治理好这个国家。
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兴官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这些只是基本。
此外五仁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抑制勋贵、发展经济,不到三年就使得田畴修辟,府库充盈。
然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事——史弼突然萌发了称帝之意。
坐稳国君之位的史弼,见国内局势安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北边的燕朝积弱已久、自顾不暇,且宣和之乱以后大越就已不再奉燕称臣,大成就更不可能再以藩属国自居,既如此,他何不称帝而要称王呢?
史弼来询问五仁的意见,五仁自然是劝阻。
大越开国之君屠佗也曾称帝,后来还是取消了帝号。
除了中州君王的和抚之策,还因为那时分裂的中州已经重新一统,南州对中州来说或许棘手,但天无二日,真要惹恼了那边,等其恢复元气,想要征服南州不是全无可能。
而且屠佗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他并不认为俯首称臣是一件丢脸的事。
反而借此机会卖给中州天子一个面子,以此换取更多优渥条件,从而大力与中州地区通商,为南州创造了和平的生活环境,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大成初立,此时贸然称帝,无异于宣告要与中州的天子争夺天下。
说不定会让内里矛盾重重的燕王朝团结起来、挥师南下……建国未久、民生初稳,岂能再把百姓拖入战争的泥沼?
史弼却不肯听。
屠佗虽未明着称帝,在国内却一直用着帝王的名号,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