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南接受了这些部落的投降之后,不仅获得了数万人的生力军,而且还缴获了无数的牛羊、马匹,对他的实力无疑是较大的补充。光是牛羊肉,就解决了相当部分的补给问题。
项南休整过后,继续出征,一路往北攻向漠北蒙国。
漠北蒙国又称为喀尔喀蒙国。西汉时期,大将军卫青将匈奴赶到漠北,而后霍去病深入漠北至狼居胥山;
东汉大将军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北单于大败而走,汉军俘获匈奴人口二十余万,窦宪登上燕然山,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而还。
这些事迹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因此历代名将都希望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视为是无上荣光。
永乐帝当年也曾五次远征漠北,打得北元落荒而逃。只是可惜,虽然大败蒙军,但明朝却始终没有在蒙国建立起稳定而牢固的统治。
因此蒙国各部是降了又反,反了又降,反复无常,也成为了大明挥之不去的边患。
相较起来,还是清朝对蒙国的统治较为持久。从后金到清末,清朝对蒙国的控制一直都非常稳固。
……
项南大军一路攻向漠北诸部,沿途征服了无数部落,缴获的俘虏、牛羊、马匹、财宝无数,一直打到了贝加尔湖畔,将周围的部落全部收服,方才结束。
随后,项南兵分两路,一路往西攻打西蒙国,也就是杜尔伯特部和准葛尔部;一路往东攻打东蒙国,也就是鞑靼各部。
对于已经攻下的地盘,项南打乱所有原部落,将所有蒙人划分为诸府,派遣官员进行管理。官员定期巡视各地,并负责处理地方的政务和纠纷。
至于之前各部的酋长、汗王,自然都不复存在了。就跟他在川贵、湘鄂、滇桂推行的“改土归流”是一样的。
取消世袭制的酋长、汗王,由朝廷派官员进行管理。如此一来,那些酋长、汗王没了权力、没了身份,想再谋反就很困难了。
军事方面,项南将蒙人造册登记,编入户籍,随后抽调男丁入伍。如此即可以充实大明军备,也可以削弱蒙人的军事力量。
并且他还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上修建一系列的城堡和关隘。城堡用于驻军,镇压当地的反叛力量。而关隘则可以限制蒙人的流动,让他们永远离不开明朝统治范围。
另外,项南还在草原上推广喇嘛教。朝廷专门为喇嘛修筑寺院,并且允许喇嘛免役免税,享受种种特权和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措施,都是项南跟清朝学得。
清朝打败蒙国各部之后,将其拆分成了大大小小二三百个旗,每个旗都派满人官员进行统治。
蒙国各部已经相当分裂,再被清朝继续分裂,更成一盘散沙了。如此一来,蒙国各旗要想团结一心,势必登天还难。
而且,就算如此,清朝对蒙国也一直严防死守,不仅经常从蒙国各部调兵,用于四处征战,而且还在察哈尔、热河、绥远一线驻防了大量的军队,还令关外的盛京将军等对蒙国各部进行监控。
最要命的一条,就是在草原上推广宗教。
因为喇嘛享有各种特权,因此许多贫民子弟为了享受特权都进入寺院,长伴佛前,这直接导致蒙国的畜牧业遭受极大的破坏。
而其他没有进入寺院的牧民,在畜牧业受损的同时,还需要供养越来越多的喇嘛,生活举步维艰。
不堪重负的生活反过来迫使更多的贫民进入寺院,如此恶性循环之下,曾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渐渐失去了他们的本色。而佛教的熏陶,更是加快了原本尚武的蒙人变成温润祥和的佛门子弟。
乾隆就在《喇嘛说》中得意的表示:“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人,所系非小……今之新旧蒙人,畏威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