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宜州旧事(2)(2 / 3)

起出动包围一片地今叫“打围”。抓捕大兽小兽,回来共享。有一个部落,此俗遗传万年,前两口,后一足在群兽中发现有三足兽,形如狸

行即跳跃善食倒根草,他们吓得倒退几步,眼睁睁地看其自由地跳跌离去,返回密林。

猎人身披虎皮,扮成老虎,追赶野猪,一走就是十几天,把野猪赶得走不动了,他们再发起猛烈攻击,把野猪擒为猎物。如果与群狼遭遇则危险得多了几个猎人站成一堆,后背抵后背,防止狼从后面袭击,弯弓而不敢发,以免射不中而空耗箭,双方相持许久方散。

哨鹿,以木为哨具,又像以鹿首,戴之以鹿不疑,呼出幼鹿唤母鹿呦呦之音,母鹿闻声,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幼子也赶来喂奶、相救,便遭猎人刺杀,其胆小,见身躯流血便瘫软不动,自认丧命。

他们打死了鹿之后,连忙躲藏到树林里,模仿鸟雀叽叽喳喳地惊叫一阵,确信鹿的灵魂被鸟雀喧闹吸引走了,这才走过来,蹲在鹿旁边,佯做同情地哭泣一阵。

其中一人突然手指死鹿或其它猎物,气愤地询问何人所为,大家佯装糊涂地议论一阵,确认是别人下的毒手,这人已经逃走了。他们谴责一番那人之后,这才一起唱起痛心怀念的歌曲,最后,将它抬下山,回部落分享。

如果猎获了熊,一连九天,部落里的人都模仿熊的姿势走路,那样子,希望熊依然活着,就活在部落附近。在模仿熊的日子里,男人最为虔诚,他们出门即肖其形,彼此遇见也不改其动作,如果有一人忘记,立即遭到众人谴责,赶紧改正,恢复“熊”的样子。

他们把熊的五脏用树皮包裹,放到树杈上,他们坚信,熊的灵魂在里头,熊能借此托生。这样,也许它有一天会托生到另外一头母熊腹中再度出世。如果不留内脏,没有一点遗物,它就永远不再托生了。

有的部族把熊骨放入桦皮桶里,扣上盖,悬挂在放五脏的树权上,相信熊灵魂还会找回自己的身体,重新组装成一只新熊。

首领嘴里唱着低沉凄婉的曲调,双手捧着熊皮,旋转蹦跳,一扑一跃,来到每个人面前。每人伸手摸一下以示歉意和悼念,人们摸完后,熊皮由大萨满决定送给谁所有。

最后,首领带领众人模仿乌鸦拂动翅膀的动作,拂动双臂,面朝远处山林,一齐尖叫“嘎一嘎一”,意思是乌鸦在这儿吃熊肉。

人们没有一日三餐的习惯,肚子饿了就吃一天总在肉吃,用羊拿木迁扎、烧烤肉块,用陶盆、罐教肉汤喝。以食为主。间以粮食、野菜。捕获一禽一兽。席地升火聚食。重鲜食不贪多,不以负载自苦。因为山林里飞禽走兽伸手可得,取之不尽,况且,夏白捕获过多,难以储存。

石板烤肉火把石板烧热了,人们把牛、羊、猪、泡、鹿等兽肉切片在石板上烤熟了,成了肉干,也便于携带储藏。对于太小的仔兽,杀之不便,索性除其内脏,用黄泥涂裹其外,置火内烧熟,除泥,佐以调料割食。

老牛皮锅把老牛皮四角高吊起来,倒入水、肉汤,中央就凹下去了。下面烧火,一会儿功夫,里面煮的肉、菜就冒起热气了。有的部落将大兽头骨留存当锅,用绳吊起煮汤。

晒鱼干把鱼捞起来,剖其腹,去其脏,以脊为轴展开,腹软肉厚有拽力,抹上盐,晾到房顶上,低了会被狗、野兽叼走。鱼干在阳光暴晒下变硬,老远望去红乎乎一片,像红色山峦一样。两天即干,干了就打捆装袋子。部落靠它熬过缺少食物的漫长寂寞的冬天。

人们从草丛中分辨出可充饥的粮食类植物,用陶罐熬熟裹腹,吃粮使人身体进化和智力发达。

人吃盐和用火的历史一样久远。盐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离不开盐,不吃盐,人会头疼、眩晕、恶心、无力气,甚至会死亡。因此,各部落把搞盐当做头等大事,派有威望的人到产盐地去取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