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环保意识要早抓(3 / 3)

原变成农田,晋北陇右森林遭大规模破坏;第二次破坏,便是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人口激增,汉武帝也施行屯田戍边之策,将大片林地牧地变成了农田,此时河套地区建设了大量引黄灌溉工程,为此又砍伐了大量贺兰山和陇右的森林。”

泠风在心中默默道,此后唐宋明清,除了游牧为主的元朝,代代不遗余力地毁林开荒,活生生地把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砍成了不到5。

她盯着马周和李淳风,幽幽地道“我中国历代王朝都定都于中原黄河流域,人口密集之地,对耕地的需求极大,因此每每毁林开荒,年复一年,代复一代,黄河之负担越来越重……”

马周与李淳风不觉无语,此时二人脑中思绪繁杂,千头万绪,一时难以理清,马周不禁自言自语道“百姓不得不农耕以求食,开荒也是不得已,但毁林却又致土壤变泥沙淤积黄河,这却如何取舍……”

和谐发展啊!泠风在心中呐喊着,不过喊喊口号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看看后世就知道了,污水垃圾仍在源源不断往澄江碧海中倾泄,浓烟废气仍在飘飘扬扬往蓝天白云间挥洒。

“取舍之道,存乎一心。天生万物以养人,人亦需善待天地万物,百姓衣食自然万分要紧,然亦不可一味向自然索取,否则便是涸泽而渔,自陷死地。二位哥哥试想,一旦黄河决堤,不是一样百姓衣食无着甚至流离失所?至于具体分寸如何,这正是为政者立政之时须当考量之事。”泠风笑嘻嘻地看着马周和李淳风,“二位哥哥如此人才,日后必然出入朝堂,若有决策定略之时,可要三思啊!”

马周和李淳风不由对视一眼,马周遂郑重地点了点头,李淳风虽无意功名,但只是生性淡泊名利,并非不关心国计民生,自然也是颔首称是。

泠风想了想又道“其实我国南方大片的宜耕土地,可种植更适宜南方水土的高产水稻,若南方水稻栽培形成系统规模,足够养活大唐现在的人口。”穿越之后已经吃了一个多月的小米,泠风都快对大白米饭相思成疾了。

“水稻?”马周对农事所知有限,对水稻的了解也就是知道一个名字罢了,他有些狐疑地看着泠风。

泠风进一步解释道“水稻的亩产量约是粟和麦的三到五倍;且粟麦在黄河流域不过一年一熟,而长江流域以南气候温润,水稻可达一年两熟,即便是河北之地也可进行稻麦轮作达到二年三熟;再者水稻不似粟麦般对地力消耗甚大,种植水稻之田地不必休耕。以此三条,二位哥哥可大略推断南方水稻年产。”

马周听她说完不由倒吸一口冷气,不敢置信道“果真如此?”

李淳风虽常在北方,但行走各地,见闻极广,他略一沉吟便道“大致不虚,不过水稻的亩产似没有如此之高。”

泠风想了想,水稻在南方全面推广已经是北宋引进了越南优质品种以后的事儿了,便道“水稻品种甚多,南方交州之地有高产品种,我大唐该当引进。”

李淳风与马周又对视一眼,目光极为复杂。

马周蛮夷之地有高产作物的事情你妹妹都知道?

李淳风这妹妹我半路捡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