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强硬(1 / 2)

伊莎贝尔·阿佳妮与伊莎贝尔·于佩尔,两人年龄相近,均是出身巴黎的法兰西顶级女演员。

这两位女星在演艺事业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就,阿佳妮在80年代的法国影坛无可匹敌,是获得凯撒奖最多的法国女演员,于佩尔则是凯撒奖提名最多的常青树,在千禧年后依旧作品不断、口碑极好。

但自从1979年她们共同出演安德列的《勃朗特姐妹》之后,30年来两人再也没有合作过。

传说阿佳妮由于嫉妒剧组人员和于佩尔关系更好,在拍戏时假戏真做别发夹时故意下重手弄伤了于佩尔的头皮。

“我自己就可以做金棕榈的颁奖人。”于佩尔自信地说,“我希望可以亲手把金棕榈交到哈内克手中。让她去颁发一个小奖项就可以了。”

“这不符合规矩?”于佩尔轻笑道,“今夜的戛纳,我就是规矩。”

“放心,我不是阿佳妮,《白丝带》也不是《甜蜜的来世》。”

1997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伊莎贝尔阿佳妮作天作地,最后投票金棕榈时其他的评审团成员终于忍无可忍,以迈克李和兰尼莫雷蒂为首,架空了她。当年两部亚洲电影脱颖而出,今村昌平的《鳗鱼》和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并列分享了金棕榈奖,而阿佳妮中意的《甜蜜的来世》却颗粒无收。

“你放心,就算要投票决定。我也会保证《白丝带》会有一个足够弱的对手。”于佩尔挂掉电话,说话间,这位戛纳女王已经走进了评委团的房间里。

伊莎贝尔于佩尔锋锐的目光在房间内巡视了一圈,这一次的评审团的阵容让她很满意。

除了她自己以外,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成员还有八位,来自香港的女演员舒淇淇、美国的女演员罗宾怀特、韩国男导演李沧东、土耳其男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意大利女演员艾莎·阿基多、美国男导演詹姆斯格雷、英国男作家兼编剧哈尼夫库雷西、印度女演员谢尔米拉泰戈尔。

包括自己,整个评审团一共有9人。其中5位女性、4位男性。按照地域国籍划分,欧洲4人、亚洲3人、美国2人。这是一个完美的安排,既体现了戛纳电影节的包容与多元化,展示了评委团的公正性,同时也让自己有了操控全局的空间。

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看着窃窃私语的成员,于佩尔不由觉得好笑,这就是一座巴别塔,人类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既然大家到齐了,今天我们就把最终的几个奖项确定下来。”于佩尔清清嗓子,招呼大家坐下。

与奥斯卡不同,每一届的戛纳奖项,都是由评审团这个九人小群体决定,是评审团内部博弈,斗争妥协的结果。

有的时候是主席一方强硬,可以一言而决,有的时候是内部分为数个派系互相掐架,甚至还有评审团成员联合起来架空主席的情况发生,当然大多数时候,是由主席像君主一般,掌握着各方的均衡,并从中为自己谋利。

因为评审团人数有限,主席的个人品味不尽相同,戛纳电影节的获奖者经常会有黑马诞生,哪怕是终极大奖金棕榈,也曾冷门迭爆。

不过大多数时候,评审团还是按照“分猪肉”的原则尽可能让更多的参与者获奖。拿不了大奖,那就拿个小奖以示安慰。一方面不容易得罪人,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捞取电影圈的政治资本。

而本届评审团主席伊莎贝尔·于佩尔,则是典型的强硬派。对于恩师《白丝带》的金棕榈,她早就视为囊中之物,从电影节开始就不断造势,一副势在必得的姿态。而其他奖项,她倒是不太关心。

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共有六项大奖。按照往常“分猪肉”的习惯,于佩尔还是先从几个小奖项开始,这些奖项她准备用来收买评审团中的一些不太熟悉的评委。为接下来自己的目标打好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