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尤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隋朝在文帝杨坚时的基础很雄厚,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
可是炀帝杨广当皇帝以后,开始腐化堕落起来,剥削百姓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最终失去了民心,被人杀死在扬州。
马周劝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时时刻刻谨记隋亡的教训,不能因为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就走隋炀帝的道路,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使统治巩固,才能使唐朝由乱到治。
李世民通过这篇奏折,更看到了马周出色的治国才能,越发重用起他来。
公元639年贞观十二年,马周迁为中书舍人。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因为一直为国事操劳,在长期的工作中积劳成疾,最后一病不起。
他在临死之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想到这些,李恪心里有些忐忑,马周如此才能,却被自己几句话就说动到汉王府就职,表面上看是马周为李恪效力。
或许,只是马周的一个权宜之计,他只是想借李恪的势力再进一步,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因此,他不能掉以轻心,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接下来就是处理马周的问题,如何在和马周以后相处的时间里,让这位名臣对自己忠心耿耿,真正的为自己所用,才是他要考虑的事情。
脑海里把今天的事情都过了一遍之后,李恪觉得还有件事情要重视起来,那就是酒。
这几天来他也品尝了不少大唐的名酒。
虽然,在大唐,这样的酒已经数一数二。
但是,在李恪看来,这样的酒根本算不上好酒,酒的味道不说,就是度数也是低的可怜。
难怪会有马周的“一斗八升酒”之说,更有李白斗酒诗百篇。
所以,他在极力的思考脑子里关于酿酒的配方和过程,想搞出一个方子,酿出更好的酒。
大唐的酒文化他是知道的,只要酒好,就不怕没有销路。
他以后用钱的地方很多,又不能以权谋私,要想多赚些银子,就只能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了。
李恪细细的在脑海中将知道的酿酒知识过了一遍,终于找到了适合于唐朝工艺水平的酿酒配方。
他立即在纸上写了下来,顺便将酿酒的过程和一些设备也一一罗列了出来。
看着写完的酒方,他心中感慨万千,知识在什么时候都用得上,就看你怎么利用。
具体该用哪一种方式来经营,他要好好考虑下,自己肯定不能亲自酿酒。
作为一个王爷,他要是经商,不知李世民会怎么看他,在朝臣们心中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李恪没有想,但答案是已经肯定,没有一个君王喜欢经商的王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一个朝臣认为自己该支持一个喜欢经商的王爷做未来的天子。
或许,他们会认为这只是李恪的权益之计,但是,他们没有胆子赌一把,他们也赌不起。
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李恪的不会做的。
他想,这件事情也只有找别人做,自己加入股份。
至于找谁呢?
他思考良久之后想到了柴哲威,他知道柴哲威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只有他帮自己经营酒,才不会招人怀疑,也不会有人说长道短。
李恪整理完自己的思绪,处理完了自己该处理的事情,觉得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便开始了他一如既往的生活,只等着王府收拾完毕就搬出皇宫。
同时,他也对自己前一段时间让封德彝帮他找的两个人开始了期盼,这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