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但却成为分散在各个环节中的“不定时炸弹”。
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是日韩剧。在日韩剧里,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专业人士的手里,流量明星则被装进韩剧工业的壳子里,输出水准线以上的成绩。换言之,整个行业对流量明星的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明星们交出的答卷。
这其实是摆在剧集从业者面前的选择题:要质量,还是要流量?而当数据成为衡量一个明星价值的最高维度时,就很难做出足够好的选择。
“国外的模式大概是,会选择更会演戏的爱豆,而不是更红的,他既不会破坏这部剧的口碑和质量,也能通过这部剧吸引到更多粉丝,对个人也是一种正向循环,但现在国内好像是反过来了,”小邱认为,“应该让更会演戏的人去演戏,而不是让更红的人去演戏。”
回到最本质的问题,由于剧集天然具备的商品属性,因此,对所有从业者而言,不加思考地启用流量明星,实则是为了“趋利避害”,而忽视了明星与角色和作品的适配性。
时间回到2015年前后,“大ip流量明星”的公式被影视行业奉为财富密码,并接连产出一大批粗制滥造的ip剧。
经过几年的调节后,行业逐渐挣脱了ip开发的乱象,从大ip编织的“爆款梦境”中清醒了过来。如今,大ip几乎已经被证伪,但在重估流量明星价值的问题上,看起来仍然路途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