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 / 5)

望山河之君子谋 袭常 2913 字 4个月前

么多年,也看清了不少问题,南方富庶,多年所缴粮税若是真的全进了国库,此刻也不至于如此捉襟见肘。再看京中那些勋贵之家,婚丧嫁娶,大笔的银子流水般花出去,每逢节庆,朝廷又有各番花样的赏赐,这些银子便都出自国库。由此便知所谓积贫,问题症结在于银子从百姓手中收了,大半进了某些私人的口袋,国库常年空虚,一旦遇到荒年,竟拿不出银子发军饷,只能依然伸手朝百姓要钱,搞得百姓苦不堪言。这本是朝廷多年集结之问题,往常尚可勉强维持平衡,如今南方灾荒,只不过是将问题放大了呈现出来而已。

只是他身份所限,边境守将,便是知道朝政出了问题,也不好直接插手过问,以免引起朝臣猜疑。

可是沈思嘉不一样,他是沈家嫡长子,今年秋闱的新科举子,又有为民请命之担当,这样的家世,这样的心性,将来若能官居高位,既是朝廷之幸,亦是天下百姓之幸,只是不知他是否有这份入阁拜相的雄心。

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蒋晖看向沈思嘉的目光中便带了无限期许,问道:“不知沈兄这次分了什么差事?”

说到这个沈思嘉便轻轻摇头,似是心中有些不快:“分了去修文馆编书。只是我多年读书,一朝中举,并不在意职位高低,只愿能做些实事。”沈思嘉此次随父亲在杭州处理灾事,深觉能为一方大员,为百姓踏踏实实做些实事乃是心中所愿,若是可以,他宁愿去做个县令,像父亲一样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百姓,却不想被分去了修文馆编书,也难怪沈思嘉提起便有些郁色了。

蒋晖听出了他的不满,略一沉吟便已经明白朝廷此举的用意,宽慰道:“本朝宰相有一半出自修文馆,沈兄也不必为一时的差事不合心意而不满。”

新科举子要么入六部做掌事,要么入修文馆编书,修文馆看似无实事又无实权,却贵在清贵,沈思嘉这样的家世,能入修文馆并不稀奇。

只是沈思嘉却摇头不赞同道:“为官只求能造福一方百姓,入阁拜相又岂是我心中所愿?”

他少年心性,又在沈向南身边耳濡目染,为官只求能造福百姓,官位高低实非他所愿,此刻蒋晖说什么入阁拜相,显然并未能说服他。

蒋晖听出他语气中的不屑,轻叹一声,看向他认真问道:“我知沈兄不爱功名利禄,只是沈兄大才,既愿为民请命,又为何只肯照拂一方百姓,而弃其他百姓于不顾呢?”

沈思嘉闻言楞了一下,随即陷入沉思,他刚目睹灾区百姓的惨状,此刻迫不及待地能做些实事,如今却被分去编书,心中自然多有不满,只觉得满心壮志无法施展。此刻听蒋晖这话,却是劝他,既有为民做官之心,为何偏要做一方父母官呢,若是可以,为何不做这天下百姓的父母官?他日若是自己为宰相,便能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而不是如此时的父亲一般,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数次上书都无法改变朝廷的决定。

想到这里,沈思嘉竟觉得豁然开朗,困扰他多日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郑重对蒋晖行了一礼道:“是我短视了,多谢蒋兄开导。我虽并不在乎什么高位,但为心中所念,也要在这条路上争一争。”原先他只觉得做官重要的是造福百姓,至于做多大的官并不重要,可是此刻他明白了,既想让百姓过得更好,便要去争一个更高的,有更多实权的位子,他心中所向,才可能成为现实。

蒋晖看他行礼也连忙还了一礼说道:“沈兄有为民请命之担当,如今更有青云之志,我愿沈兄此番入京官运亨通,得偿心中所愿。”蒋晖看好眼前这个少年,听他谈事便知他有才,只要他如今这份心不变,将来必定有所作为,造福天下百姓。他有私心,但只要这份私心于天下同样有利,又有何妨呢?

蒋晔跟在蒋晖身边,听着两人对话,竟也生出几分凌云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