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皇太子(2 / 3)

,当前需尽快修复关系,否则易被西魏利用。若他们两国结了同盟,情况大糟。

杀了贺赖舍乐格,对内,是要让所有人看看,只要办事不利,便是他心腹之人也得掉脑袋;对南朝,借此将私自对下邳用兵的事全推到贺赖身上,只说是他为报私仇擅自用兵,也算是个交代。

高澄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派杨愔再次出使南朝。

又坦诚道,这次不比上回,上回他去建康,得到俱是礼遇。这回几乎等于出使敌国,明枪暗箭,侮辱讥讽,都可能有之。

而他此次出使建康,要达成两个目的:第一是修复两国关系,澄清误会,重建和平;第二是离间皇帝与萧黯祖孙之间的关系,将萧黯置于死地最好。

高澄告诉杨愔他可以利用的两个信息:第一、南朝权相中书令朱异是个爱财如命之人;第二、晋宁王萧黯的王妃是东魏博陵崔氏生人。

杨愔领命而去。

且说建康城中,萧黯忽然被授予了督北五州军事之权,敕命他长驻广陵,无招不得回京。

边帅无招不得回京是祖制,萧黯心中烦恼。

虽然王褒案已结,王褒已被判秋决,但仍有许多不解之处,萧黯想常回京中,在秋决前探查出王褒的全部秘密。

萧黯与嫡母蔡妃商量后,向皇帝请求,能常回京奉嫡母疾。皇太子正在皇帝身侧,也代为求情,皇帝终于答应。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段时日来,萧黯对皇太子言行捉摸不透,感情颇为复杂。

萧黯认为,皇太子不知道王褒的里通外国。

南朝权柄本就是属于皇太子,他没有必要为了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力,出卖早晚属于自己的社稷利益。

若说皇太子之前不知道王褒通敌,那么在郁州之战前,他从柳仲礼口中应得知了此事,他也防备了王褒实施了围歼东魏的战略,为什么没有将王褒调回深查。

后来夏侯昕明明手中握有置王褒于死地的证据,夏侯谊为什么迟迟不让他拿出来自救?

皇太子难道顾虑王褒事发连累自己的声名?顾虑与王褒的短暂的师生之情?

皇太子固然有仁孝美名,但是堂堂储君,何至于因此私情,是非不明,废国法大义。

想王褒从事发、定罪、到最后结案判死罪,皇太子声名始终未受任何影响,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将王褒案与皇太子联系起来。萧黯也是如此,他甚至怀疑自己从一开始就想错了,误解了皇太子。

或者皇太子最后的有意无意的包庇,仅仅是出于师生之情,想保住王褒一命。

皇太子向皇帝保举萧黯为五州督军,又向皇帝求情允许他常常回京,言行几乎坦荡无私。

萧黯又回想皇太子对他,乃至金华宫一门,一直都多有庇护。哪怕岳阳王兄常有无礼不逊,他也宽容待之,实也算是厚德长辈。

萧黯对皇太子生了愧疚之心。

王褒,此人真是又可恨,又让人困惑。

他既然不是为皇太子图谋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杀鲍渺?

萧黯不能让王褒带着这些秘密死去,而以萧黯对前世王褒的了解,他并不会甘心死去。

五月间,萧黯再一次回京探亲之时,东宫内侍监官来传命说太子太子妃请他们夫妇进东宫说话。

萧黯被带去秘阁书院见皇太子,笼华被带去内殿见太子妃。

太子、太子妃两个人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皇太子、太子妃做媒,想将大理寺卿褚猷的女儿褚氏说给萧黯做侧室。

萧黯闻听皇太子之言,心内一惊。

忽然回想,在前世,他在皇族玉牒上的妻子就是褚氏。

应该是在他十九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