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努力弘扬禅道,成为曹洞宗的开宗祖师,着有《正法眼藏》、《普劝禅仪》等禅门重要著作。
道元禅师初到我国时,即遇到有静这位老禅师,可以让他知道中国禅林里真是藏龙卧虎,一个煮饭的老者,禅风高峻,深不可测。
老李讲完,问我“知道什么是修行了么?”
“还是不太明白。”
“你会明白的。”
看来我又要自己去悟了。刚想明白上一个,这就又来一个,到底悟到什么时候才能悟到头啊。
我们一路走一路聊,遇到共享单车就骑一会。屁股疼了,就走一会。就这样我们又走了五六天。终于,又遇上了一个寺院。
“天福寺”,规模还不小。我们进去后,表明了来意,照例还是找了间禅房,安顿了下来。
每次,住寺院里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心里都很平静。
但今天这个寺院,感觉每个人的脸上的表情都不太对。跟之前寺院和尚的自然洒脱表情完不一样。
于是,我拦住一位急冲冲走路的小和尚问“今天寺院里有什么事情么?为什么每个人表情都很紧张”?
“我们寺院的沐坤禅师今天将要圆寂。我这就去听他最后的教会。”
“哦,那我们可以去么?”
“可以,你们悄悄的在后面就行了“。
我赶紧叫上他俩,与小和尚一同前往。
到了地方,看到一个老禅师很安详的坐在前面,我想这位就一定是沐坤禅师。
我从未见过如此洒脱之人,即将离世,对他好像没有任何的影响。
但他的弟子们却纷纷表示挽惜之意。
其中有一位小弟子问“师傅是去好?还是留好?”
禅师反问“你觉得如何是好呢?”
小弟子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就好。”
禅师哈哈大笑,说“只有你最知真意。”
说话就西去了。生死随缘,这是直面生死、超越生死的大智慧。
我们来时,虽然无法选择,但走时请带着一棵平常心离开这个世界吧!
一切随缘,了无牵挂,走时必然安祥自在。看到这,我们也不在看了,怕打搅了他们,于是三人回到了禅房。
躺在床上,我在想,能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笑着着离开这个世界的人,还能有什么放不开的呢。
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们若带着一棵禅心去生活,生命必然多一份通透和自在。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悄悄的离开了天福寺。在路上我想着老李给我出的那个修行的难题。
我忽然感觉我悟到了什么。于是我对老李说“老李我好像有答案了”。
“哦,什么答案?”
我回答说“答案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十。”
顿了一会,我又继续说道“这指的是一切都是修行么?”老李没说话。
我又说到“或者说是一即一切么?”
老李说“还不够包括禅心经语吗?”
我点点头说到“哦,我大概也许可能是明白了。”
顿了一会儿,我又继续问道“那我活了多少年,就是修行多少年么?”
老李摇摇头说“生活就是修行,但不代表修行就是生活。修行一定要用心。但生活却不用心也可以。”
听到这里,我点点头说“我明白了,随遇而安是一种心态。但不代表好吃懒做就是随遇而安。人还是要有责任感的。”
老李想了一会儿,说道“也许吧。”
又走了几天,我们又来到了一座大城市,这座城市的人说话声又变了一个语调,这种声调挺好玩也挺特别的。
一打听,原来是唐山到了。李教授曾经研究过唐山话。但他说,要说语言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