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万元户的水平。
而在绣城里,像他家这样的小生意个体户,真是不知凡几。
若非如此,夏博洋手上这个地产项目,又怎么会这么轻yi就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十年代,不管国家宏观经济是好是坏,个体户始终都是在赚钱的。
这些个体经营者手上有钱。
但投资渠道却相当狭窄,房产投资才会这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胡文海将开始那个浅尝辄止的方案抛到了一边,转而考虑是否真的能在八十年代完成这个体系?
采购仓储物流运输快递,依靠铁路系统,搞八十年代版京东,代替这个目前国内野蛮无序的商业环境。
简单来说,以渤海省为例。
13个地级市18个县级市,那就需要31个门店――或者说商城,至少是足够大的样品展示场所。
哪怕暂时只做市内快递生意,每个城市至少需要十辆车四十个人。
县级市可以减半配置,那么需要220辆车和880人,这倒是还好说。
最大的难点。
在于必须对渤海省内的企业资源进行调查,评级并且建立合作关系。
作为中国最早工业化的省份,要想统计全省产品目录并且对他们的经营状况评级,这是只有国家力量才能做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物流要拉上铁路系统,满足一省个体户的需求,仓储压力同样巨大。
世京东烧钱建的仓库就知道了。
这一块的投资足以吞掉这个系统早期的所有利润。
胡文海虽然眉头皱的紧紧的,脸上却丝毫没有沮丧的神色。
正相反,他感觉自己抓到了一条改变整个渤海省命运的契机。
简单来说,大下岗对中国南方和中国北方中国东北的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
南方改革开放早,有深圳特区这个窗口,私营经济外资投资规模都是全国领先的。
而越是往北国营经济的影响力越大,到了东北可以说是中国国企势力最根深蒂固的地区。
而这也就造成了大下岗对南方来说,或许也是个很大的麻烦,可并没有存亡危机那么严zhong。
因为南方私营经济发达,下岗工人转身就能在私营工厂里找到新的工作,或者做些小生意也能轻松糊口。
可对东北来说,当大下岗来临,国营企业崩溃,私营经济却无法发挥出南方的作用,无法吸纳那么多下岗工人。
这是悲剧发生的根源。
可是说到底,东北私营经济发展缓慢,这个锅真的扔不到别人的头上,更多是人们观念思想的问题。
早期商业环境的野蛮和无序,是制约私营经济发展最大的拦路虎。
经营资源被极大的浪费在这个系统的内耗,以及对不规范市场的防备保险之中,限制了资本的再次投入热情。
赚了钱不敢扩大经营规模,反而像过去的地主老财一样,想着存银行或者买房置地,规避市场投资的风险。
如果能够解决市场环境这个问题,自然能极大的提高私营经济发展的速度。
而前期胡文海可以自己投资,搞京东体系来建立一个基础的互信格局。
当这个互信的基础产生,到时候就能把这套体系向淘宝方式转换,除了仓储物流以外,这个体系还可以厂家与商户的评级,让诚信和名声真正拥有变现的意义。
极大的推进社会商业体系的建立。
到九十年代,哪怕东北的私营经济仍然没有南方那么发达,有这套系统的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选择可就丰富多了。
胡文海双目炯炯有神,满脸振奋“我有一个新的计划,小叔老夏,你们样能不能做起来?”
……当胡文海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