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绝境(5 / 5)

帝国重器 周硕 7154 字 2020-06-17

菱重工的报价。

虽然仍然比现代重工的价格高了大概10,可这点溢价对马士基来说,只当是充值信仰了。

毕竟是世界造船业的老大,三菱重工这块牌子,怎么也值个一两千万。

而敲定了三艘油轮之后,伯恩哈尔又开始了下一个标的的竞标。

这一次15艘三万两千吨的散货轮,可是搅动了所有造船厂的关注。

尤其是孙厂长。

别轮利润不高,可总价高啊!

对于患上外汇饥渴症的中国来说,总价妥妥要超过三亿美元的15艘散货轮,赔钱拿下来都是划算的!

毕竟国内采购花的都是人民币,可收回来的却是美元啊!

1985年的三亿美元――这t是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十分之一!

话说回来,孙厂长目前手上捏着的一百多万吨订单,已经顶的上目前中国国库一半的外汇储备。

如果能拿下马士基这一单。

最终订单量能突破三百万吨的话,那中船总公司到明年6月之前,足以让中国外汇储备翻上一番!

“玛德,拼了!”

孙厂长的手都有些是抖的,捏着已经填好的标书,颇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气概。

走上了送交标书的道路。

伯恩哈尔并不知道这个订单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只是他职业生涯中拆开的无数份标书中略不普通的一份而已。

不过按照顺序,他首先唱出来的还是日本的造船厂投出的标书。

“三菱重工,1986年6月,四亿五千万。”

“川崎重工,1986年8月,五亿。”

“石川岛播磨……”

听到日方的报价。

朴在京不由低声笑了起来。

之前三菱的突然降价让他紧张不已,以为是日本人眼国人顶不住,要亲自上阵和韩国人打价格战。

目前日本人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雄起坑了现代重工一次,可到了三星重工这里,却又萎了回去嘛。

嘿,难道真是天命在三星不成?

“三星重工,1986年3月,三亿八千万。”

朴在京把后背挺得笔直,顾盼自雄,颇有一股子舍我其谁的架势,似乎马士基这15艘散货轮的订单,已经尽在他的掌握。

其他几家韩国重工企业的报价当然没有他的有竞争力,而东南亚的几家造船厂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优势不在走量为主的散货轮上,似乎三星重工真的已经胜券在握。

伯恩哈尔终于拿起最后一份标书,高声唱了出来。

“大港造船厂,1986年3月,三亿五千万。”

“阿西――”

朴在京一脸不可思议的港造船厂的方向,眼睛瞪的好像要掉出来一般。

暴怒的脏话憋在嘴里,却是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人,他们哪来的短期造船工期?

而其他几家韩国重工企业则一脸凝重,中国低端造船能力深不见底,日本人高端造船业成本下降。

韩国造船业,接下来要怎么办?

一股寒意,罩上了韩国人的心头。

未完待续。

s每天至少睡12个小时,还是身体虚弱,这么长时间按说血应该补回来了吧……有点担心自己的身体啊……本书来自khtl333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