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然,到了1985年的现在,东京地面上早就已经养不起人力资源密集型的造船业这样的重工业了。
中国考察团能够参观考察的。
无非就是三井旗下的石川岛播磨重工的总部和一些研究单位。
当依山傍海,风景一片秀丽的石川岛播磨重工船舶海洋策略研究所大门出现的时候。
大客车里的中国厂长们不由纷纷惊叹出声音来。
和中国这个时代千篇一律的豆腐块建筑物相比,石川岛播磨重工这栋研究所实在是太漂亮了。
日式现代设计,充满了几何结构的极简风格,抽象的舰岛元素。
单是这样的一栋小楼,就让人生出一种“高科技”
的感觉。
不能不说,环境对人真的是有着莫大影响力的。
如同皇宫可以彰显皇帝威严,青山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建筑风格对一家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
原本还有些散漫的中方考察团,在进入这间研究所之后。
莫名的就严su紧张了起来。
“我们有一个新的研究所正在建设之中,这里的绝大多数部门将在明后两年搬迁,未来这里主要用于船舶新材料的开发。”
穿着灰色工作服的日方接待人员正在做着介绍,队伍里的翻译有好几个,翻译组的组长亲自做着转述。
“刘同志你好,能不能请你帮个忙?”
考察团在日方的安排下,已经在几个实yàn室里转了一圈。
收获了一大堆的赞叹和日方骄傲的笑脸。
而整个中方考察团也逐渐分成了几个层次。
前面的是日方的接待人员和考察团里的领导与翻译,几个中船总公司的领导走马观花一般,不断的点头然后配合的发出一些意义不明的语气助词。
间或有人问出一两个问题,也只能迎来日方透着虚假的吹捧和宾主尽欢的笑声。
在逐渐脱节的考察团队伍上,第二梯队的则是一些四十多岁五十出头的老工程师们,他们默默的走着。
有的时候也提出一两个问题。
不过日方接待人员很少会回答他们的问题,就是回答,大概也是以“斯米马赛”
的居多。
两三句解释下来,这边的一群高工也不敢在技术上多问了,大概是觉得对面那种生似的眼光,太让人无地自容。
渐渐的这些人提问的声音少了起来,多数时候只是的趴在实yàn室的窗户或者玻璃走廊上。
艳慕的验室里面的日本人如何工作。
而考察团队伍的最末尾,则是考察团里人数最多的一个层次。
这里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同样非常热烈。
他们多是一些总公司的权力部门领导或者下面企业的负责人,虽然对周围的景色同样啧啧称奇,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感受。
他们更热衷于交流的,是路上日本风光,以及他们手里搜集到的东京的购物信息。
这里面巴立德是最受欢迎的,因为他手里的美元够多,小一千美金他自己应该是花不完的。
这样,几个厂长或者主任部长的就找到了他,这时候光用人民币是换不来美元的,多少还要搭上点人情或者系统内的“好处”
。
这样美金从巴立德的手里哗啦啦的流出去,他自己的脸上却笑的根本停不下来。
不过考察团队伍的末尾还有最后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竟然只有一个人。
宋云辉的日语不太好,不过好在日语和中文之间有不少汉字是想通的,结合图片和上下文大概能够猜出一些来。
他手上拿着一个笔记本,从下了客车开始手上就没有停过,短短的时间里就已经记下了快小半本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