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全然没动,当即就实现扭亏为盈。
国资委里都是一群玛德智障吧?
国企就算要卖,那也是把亏损企业的领导们先都一脚踢出去,追究其经营不力的责任吧?
然后资不抵债的干脆破产,还有口气的剥离债务合并到经营状况良好的集团里,最后能活下来的自然是资本雄厚管理良好适应市场的托拉斯。
柴老最难的也是贡献最大的。
就是要去打造这样一个内部竞争模式。
哪怕不能让领导干部们能上能下,起码也要建立起经济效益在企业内是第一话语权的环境。
就像以后国内主政一方的官员们,靠招商引资靠gd说话一样。
企业领导的评价,不,起码要让企业利润的权重占到50吧?
难吗?
真是难。
哪怕以柴老的身份地位,在八十年代这么搞也是一屁股坐到火山口上。
可也真是简单,当胡文海一万亿日元贷款的消息传回国内之后。
至少在表面上再也没有人敢于反对这样的改革。
五十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到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地图头戈尔巴乔夫念兹在兹的美国援助才两亿美元,可结果这点钱都还是美国人骗他的。
五十亿美元规模的一万亿日元,这尼玛真是能碾碎任何抵抗的终极力量。
就和国民老公泡野模那么容易似的。
事实再一次证明,世界上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有,那就是钱还不够。
一万亿日元砸下来,这就是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老巴,还愣着呢,出发了啊!”
“哎,来了来了!”
巴立德用沾了水的梳子前后又仔细的梳了梳自己的头发,这才依依不舍的从房间里跑了出来。
这别说是出国了,他巴立德自小到大连在国内都没有好好转一转过,又怎么能不对发达国家的日本感兴趣?
这年月,出一次国,真是足够在人前吹嘘十年八年的丰功伟绩。
海西造船厂在系统内不算大,可也不能说小。
五千多人的厂子,放到所在的海州市里也算出挑的厂子了。
六机部那时候海西船厂日子过得就不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
作为厂长的巴立德小日子也颇为舒坦,他家系统内关系不少,凭着这些关系,总能拿到一些计划内订单。
船厂不比其他小单位,拿计划内物资总是相对比较容易。
宝钢出的船钢不仅造船能用,放到市面上也是相当紧俏的货色。
八十年代中国钢产量不过区区四千六百多万吨。
连小小的韩国钢产量都高达一千三百多万吨。
总量比不了,人均就更比不了,何况还有历史累计人均,中国钢铁供应根本无法满足八十年代爆发的基础建设投资。
计划内的船钢放到市场上,变成计划外物资转转手倍的利润就到手了。
当然,这些钱往往不是被海西造船厂吃掉了,而是便宜了社会上无处不在的倒爷。
钢材出了缺口怎么办?
无非就是偷工减料或者回头高价收购计划外钢材。
那不对啊。
既然要回头买钢材,干嘛要把国家拨付的计划内钢材拿出去卖?
这里面的说法。
那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巴立德靠着造船厂的级别系统内的关系,还有倒手物资的利润,这两年倒也让海西造船厂风光了一时。
这次系统内要组织赴日考察团,他巴立德想到自己还从来没有出过国,当即上下好好活动了一番,果然顺li的拿到了这个名额。
只不过时间有点紧,上级单位催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