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价,这是一个后世形容中国产品价格的形容词。()!
更新最快的小说当然实际上对于三十年后的中国来说,如果产品能卖出韩国大白菜的价格,那真是做梦都要笑醒的事情。
而实际上,中国钢铁的销售价格,甚至连大白菜的价格都比不过。
而在八十年代来说,中国人在工业品出口上,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势究竟有多么大。
这里因素很多,比如国内工业没有达到后世的水平,无法发挥规模化的优势。
再比如说国企体制下,工厂对国际市场体系并不了解,而进出口公司本身精力和责任心有限。
以及国企产权不明确,沉重的社会负担让企业经营的间接成本吞没了生产资料成本的优势……对很多国企来说,似乎对自己产品和外国产品比较的不自信似乎已经深入骨髓。
很多时候其实完全是思路问题,想不到不敢想,于是市场放在那里却只能等着国外的产品占领国内的市场。
但事实如何呢?
就以大港造船厂1981年承建的包氏兄弟船运公司的万吨散货轮来说,成本方面单说用钢是1200吨。
1981年造船用钢材计划内价格是1800元吨,也就是说钢材成本大概是两百万人民币左右。
再算上船用设备和各种辅料人工管理折旧等成本,这艘12万吨散货轮的成本造价,大港造船厂自己核算是在三百八十万人民币左右。
而它的合同价格,则是三百五十万美元。
相对同期韩国或者日本的造船厂,建造同样级别的万吨散货轮,价格则是七百万到一千二百万美元之间。
1981年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内部价是1:17。
也就是说,如果换算成美元,中国建造一艘万吨级散货轮的成本,大概在二百二十万美元左右――注意,这个时候人民币对美元是固定汇率。
汇率不起调节进出口作用,而是由进口补贴出口。
实际汇率,经过出口补贴之后,一般能够达到1:4到1:5左右。
由于当时中国是计划经济,很多物质并不能用价格来衡量价值。
因为正常来说,市场价格是根据稀缺性发现的,而不是根据产品本身价值发现的。
同样的钢材拿到黑市上流通,价格翻上一两倍也有可能。
一艘万吨散货轮的具体成本究竟是多少。
在当时的中国工业体系里,基本就是一笔烂账。
然而即使如此,当年三百五十万美元一艘的万吨散货轮,也绝对是一笔大赚特赚的生意。
到了1985年,中国放开汇率的声音已经是主流,而此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已经调整到了1:29。
也就是说,哪怕维持当年三百五十万美元的价格不变,利润也平白增加了六成。
这五百五十万美元。
算上出口补贴退税,真真是应了那句话,报价是按照翻两番再换个币种来的。
由此可知,当孙厂长听到胡文海给安东尼的报价是五百五十万美元的时候,心中是跑过多大一群“草泥马”
了。
“胡总,这个价格也太高了吧!”
孙厂长简直不敢相信,摇摇头又拍了拍脸。
像是觉得自己在做梦似的“还有,包氏兄弟人家是香江人,能听咱们的么?”
胡文海笑笑,拍着他的肩膀说道“孙厂长你放心吧,包氏兄弟不会拒绝的。包玉刚当年是见过总设计师的,不然当初你们造的那艘船订单是哪来的?这点小事他不会不帮。不仅会帮。而且还会全力以赴。别忘了,去年中英联合声明……”
胡文海话没说完,孙厂长顿时恍然大悟。
不用说了,1984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