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穷剩钱(3 / 5)

帝国重器 周硕 7121 字 2020-06-17

什么难度。

当然,这个没有什么难度的“其他国家”

也只是专指美日英法德罢了。

胡文海在帝都住了一周时间,终于上面就海军参与对苏贸易的情况摆到了桌子上来。

说来也是胡文海对中苏贸易的情况不太了解,中苏两国确有关系紧张的时候,然而双方从始至终都没有中断过外交关系。

而中苏两国的贸易也一直是有所往来,到1985年,中苏两国贸易额达到了45亿瑞士法郎,绝对不能说是双方没有贸易关系。

然而也要这里的计价用的是瑞士法郎,当然不可能中苏双方交易使用瑞士货币。

事实是,中苏贸易在88年之前,绝大多数交易是记账交易和以物易物。

全年交易总额是根据经贸协议规定好了,然后双方有计划的互相进口对方国家产品,最终实现贸易平衡的一种方式。

到1985年。

中国对苏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3。

而苏联对中国贸易的总额,则只占了苏联的1。

这对中苏两国这样体量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非常不正常的。

可即使是这样的成果,在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前也是来之不易。

经济贸易的发展必须首先受政zhi因素的制约,很难设想,在两国关系没有正常化的情况下。

经济贸易会有大踏步的发展。

只要中苏关系没有突破,扩大两国经济往来,就必然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应该说,中国对苏联贸易增长是有预期的,前期也做了一定的工作。

这从1985年开工的北疆铁路可见一般,若非如此,北疆铁路一直修到阿拉山口,就无法解释了。

但现实的问题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还是太慢了。

要实现中苏两国类似中美一样没有限制的外贸交易,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方面,只能是经济给政zhi让路。

中苏关系没有正常化,贸易就只能采取记账和计划方式。

而这种方式的贸易,规模增长根本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比如说海军这次想要出口羽绒服给苏联,正常程序是只能等1986年的中苏贸易谈判,在年初谈判中将这笔交易放到目录上。

苏方同意了羽绒服进口,并且在国内划拉划拉,找出海军需要的出口产品列个清单,海军在这里面挑选想要从苏联进口的产品,价值等于出口的羽绒服,交易谈判结束。

接着,就是祈祷苏联的大爷们能够按时完成贸易生产,准时交货了。

至于说远洋渔业资源资料这种东西,恐怕永远也不会出现在苏联的产品目录里。

中苏两国的这种贸易方式,可以说是极为低效僵硬。

双方明明都有大量交易的需求,可是中苏关系一天不能正常化,自由外贸就不可能实现,扩大交易规模的可能就不存zài。

因为这种记账和易物谈判交易。

因其双方的人力和效率,总归是有其上限的。

也就是说,海军如果想要和苏联交易,还真的是只有继续“走私”

这一条路了。

nb进行交易,这里面的政zhi风险着实不小。

扩大贸易规模,将交易不仅仅局限于鸭绒换资料的层面,就更是考验上面的决心。

不过要说能有这样的进展。

还真离不开胡文海的原因。

nct在战舰综合全电推进技术的推动上,实在是太有力了。

掌握了这样技术的胡文海。

其重要性自然不仅仅是一个“能赚钱”

可以形容。

现在的胡文海,真是有了几分“爱迪生”

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