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四章 情报(2 / 6)

帝国重器 周硕 7420 字 2020-06-17

八十年代的中国,总有穷的要活不下去的人或者单位。

是愿意为了钱铤而走险,搏上一把的。

只是现在还不到时机而已。

“既然李经理知道巨型总段造船法,那就简单了,我的计划是这样的——”

胡文海整理了一下思路,不疾不徐的说道“我手上有一家造船企业,新科重工也就是渤船的民船生产部分。

要上巨型总段造船法,渤船的基础是可以的。

但巨型总段造船法仍然是建立在传统造船工艺的基础上。

传统造船设备仍然是决定造船速度和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个李经理也清楚吧?

“当然,我国造船业在造船技术和工艺上,仍然距离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

李经理点头。

“所以我的建yi很简单,我目前承包了渤船民船部分,明年开始我会向渤船民船部分增资三亿人民币,用于引进国际先进造船工艺和设备。

中船可用这部分增资引进设备,向银行抵押贷款资金,建造海军需要的大型远洋渔船。

三年承包期满之后,掌握了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渤船回归中船行列,而由海军来偿还我的这笔投入,你们?

中船的李经理和池秘书面面相觑,一时有点无法理解这个有些复杂的计划。

直到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在心里将这些关系捋顺了,然后不由为这个方案感到叫绝!

简单的说,这是一个三赢的方案。

胡文海相当于白拿承包期三年内的引进设备折旧,由此带来的利润可绝对不会少。

而中船也相当满意,没有风险的白捡一个成熟的巨型总段造船法船厂,有了这个样本系统内复刻那就容易的多了。

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海军。

这相当于胡文海拿出自己的钱,给海军造远洋渔船,这要怎么说才好?

池秘书心底感慨,胡文海年纪不大,可真有点急公好义的感觉了啊!

不过胡文海其实也是无奈,八十年代真的不是一个私人资本发展的好时期。

在他的计划里,到九十年代初,他要做的工作不是赚钱,而是夯实根基。

大河有水小河满,八十年代向国家每让出去的一分利,在九十年代以后都能收获一千倍的回报。

三十年后就算是马云的阿里巴巴,又比的上一个中石油么?

华为能比得上工商银行么?

njiazibenzhuyi。

再怎么改革。

始终是公有制为主体。

在国家相关产业在的话语权,其实是比金钱更加有力量的东西。

以新科如今的体量,真是再要发展,那就绝无在国内社会上保持这样低调的可能了。

而在八十年代这个时候,搞出一个全国皆知的私企旗帜来,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嫌弃死的不够快啊。

他给自己的定位。

应该是拉着国内这些笨拙的国企和体制内的力量小步快跑。

从下而上,尝试引导一些行业的提前成熟。

钱这东西。

说实话他想赚多少都能赚的到。

重生后小时候他甚至想,上天虽然没给他什么重生后的特异功能金手指,可脑袋里的知识,却堪称金大腿级别。

只要他想,九十年代后,随便做什么产业成为世界首富都不算很难的事情。

可人总要有些追求不是?

钱如果不是问题,那当然就要追求一些自我实现方面的满足。

要说烧冷灶效果最好的,除了现在穷的叮当三响,未来注定要高富帅的海军。

还有哪家?

胡文海是打定了主意,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