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六章 远洋渔业(2 / 5)

帝国重器 周硕 6021 字 2020-06-17

能住上新房的,都是好单位里资历老关系野的那些人。

普通人想分房,这里面真不知道出过多少辛酸苦辣。

而胡文海家里胡解放是原来501厂的厂长。

后来成了新科工厂的厂长,这些消息夏博洋也全都知道。

用他的阅历来分析,一家企业拿出一块地来盖房子,好像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当然,八十年代在中国搞房地产,还是绣城这样的三线小城市,好像脑洞大了点。

不说别的。

民间消化能力堪忧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如今城市住房供应的紧张程du,如果普通人房价能够接受,那肯定是不愁卖的。

原因很简单,这个年代房地产供应不是的需求,而是业单位手上是否有余钱。

只有条件好的单位,才有建新房的能力和动力。

至于说半死不活的企业,职工就算急着结婚生下一代,该没房子还是没房子。

所以说需求是现成的,接下来就要普通人能否负担的起了。

当然要想让人负担得起也简单,学未来搞贷款不就可以了。

八十年代绣城虽然私人经济不发达,但个体户还是有一些的。

一栋八十平米的房子可以卖两万块钱,这点小钱胡文海是眼的。

但是建造新住宅区和新城区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白纸好作画。

建新城或者是拆迁,很容易就能把私货塞进去。

到时候弄个电影院电子游戏城,甚至是搞个宾馆,开个sa,弄一层卡拉ok,这不都是顺手就做了么。

算算这年代绣城建房的进度,一个房地产项目做个两三年再正常不过。

到九十年代初国内环境宽松了,绣城这服务业可就走到了中国的前面。

有了这个经验,分分钟再造出一个万达来搂钱。

胡文海随即又想到了池秘书给海军找钱的事情――不过他立刻就在心里否了这个选项,军队+房地产,这是要出大事儿的节奏。

“那行,我先去张罗一下,你等我电话!”

胡文海干脆的拍了夏博洋的肩膀,和他告别之后转身走向路边的汽车走去。

在夏博洋殷殷期待的目光下,胡文海开车汇入了马路的车流之中。

房地产要搞起来不难,到两千年之前,只要能锻炼出一支队伍来就行了。

何况85年买东西还普遍需要各种票据,房地产也好。

餐饮娱乐也好,这时候的社会环境都不适合搞的太大了。

比如说要搞餐饮娱乐,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绣城的商业局和二商局。

哪怕是工业局和轻工局的劳动服务公司对服务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商业局仍然是稳坐钓鱼台。

像是百货大楼这样的单位,仍然是毫无服务可言,买东西的不像上帝,卖东西的才像。

这里面根本的原因不只是用工的问题。

关键还是商业局本身是个商业垄断组织。

比如说农副产品的收购,全都得按照商业局食品公司的路子走。

农民家里自己养的猪。

生下来就得上编号,不能自己宰了自己吃,只能是卖给食品公司。

而城市市民要买粮食,也只能从食品公司的渠道买,凭票供应,爱买不买。

归根结底,这才是商业局和二商局的人牛气的根本。

与此类似的,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人,没有一个不对供销社体系恨的咬牙切齿的。

如果有其他渠道能够给市民副食品和米面粮油等食品。

历史早就已经证明了,中国人会以最快的速度抛弃商品供销社这些自以为了不起的“大爷”

然而对不起,如今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