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恢复高考了,听到这个消息,国内下乡的知青全都疯了!
没有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没法理解这个年代的特殊性,哪怕是桑月,做过几个这个时代的任务,但是她的感触通常不是很深。主要是那些记忆太过于繁杂,而且她的元神也不完整,很多记忆其实都已经储存起来了。
但是上张生产大队的知青疯了,开始疯狂的找课本和复习资料。光是来找桑月的就有很多,因为孙壮武的课本曾经借给过桑月,桑月这都拒绝了好几个了。
“我的课本已经还给孙壮武了,要不你去孙家碰碰运气?”桑月已经自学了课本的知识,这五年之间她的“变化”很大。反正已经不是之前那种小心翼翼,内向腼腆的样子,因为读了书,她的这些变化是潜移默化,是理所当然的。
张家人也没有半点觉得奇怪。
一开始知道桑月在读书,村子里的人还在说闲话呢,说张家不是对人家小姑娘很好的吗?号称是当亲生女儿养活的?怎么人家小姑娘想读书还得找人借了书悄悄的看,怕不是张家夫妇俩根本就不是真心心疼人桑月的。
要不然直接送去读书就好了,怕不是张家人舍不得钱。
说这话的是一小部分人,当然大多数人其实还是能理解的,这年代饭都吃不饱,肯送孩子去读书的多少都有点本事家底,亲生的尚且不会全送去读书认字,更何况是领养的。
再说了,这年头读书也没啥用,工农兵大学也轮不到普通老百姓。再说姑娘家到了年纪不都得嫁人,花那么多钱,回头一嫁人就成了别人的,那不是傻吗?
魏玉芬被这番言论给气得不轻,恨不得撕烂那些说闲话人的嘴。
因为有大儿子的抚恤金,老实说,老张家的家底很厚实呢。总之不是普通人能想象得到的。桑月这孩子要真想念书,也不是送不起。
还是桑月安慰她,嘴长在别人身上,说啥就由着他们说,他们对她的恩情她心里最清楚。
魏玉芬一听养女儿那么贴心,反倒是心怀愧疚了。当初收养这个孩子是为了报恩,她自认没有亏待她,可要是把桑月和张秀芳放在一起,魏玉芬也很难说自己是偏心桑月的。
毕竟张秀芳是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亲闺女儿。可养了那么多年,桑月这孩子又懂事,要说不亲不喜欢,那绝对是冤枉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