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诸葛亮等人的智谋也是一样,似乎每一次大战时,都只要四处设下伏兵,然后等着敌人进入伏兵圈就能取胜一样。
    不过真正到了这个时代才会发现,那些都不过是小说之言,真正的战场哪里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猛将的作用是有的,而且很重要,但绝不是用在阵前单挑,那样将一场大战的胜负压在双方单挑的结果上,这未免太儿戏了。
    同样的,计谋也是取胜的关键,但像演义里面描述的那些,却是太想当然了,在更多的时候,决定一场战斗能否取胜,还是要看双方军队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
    段增父亲段颎当初教导他兵法时就和他说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点都需要足够重视,缺了哪一点都不行。
    其中天时和地利都好理解,分别是指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而在人和这一方面,段颎的理解与那些儒家士人又有不同。
    按照儒家的说法,所谓人和指的应该就是人心的向背,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孟子就曾提出的观点。
    但在段颎看来,用一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解释人和,未免太抽象了。
    或许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来说,人心的向北的确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刘邦战胜项羽,刘秀再造汉朝,这些都可以说是他们占据了人和,所以能够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具体到一场战斗来说,人和就不能这么简单的解释了,而应该解释为双方军队的综合实力,比如双方将士的兵力、士气、武器装备、训练程度等等,这都是能否取得战斗胜利的最关键因素。
    段增在平时就十分注重对军队的训练,对士气的鼓舞,以及后勤辎重的保障等,这些都是出于提升军队综合实力的考虑,同样属于“人和”的一部分。
    可惜就目前来看,汉军的综合实力显然是比不上叛军的。
    所以要想取得胜利,除了运用计谋来调动敌军外,在天时和地利方面也要尽可能的争取,以拉近双方的实力差距。
    段颎尤其强调过,要尽可能的把握住地利的作用,每到一处战场,若是没有条件也就罢了,只要有时间,就一定要亲自过去看看地形条件,不能假手于他人。
    上一次在狐盘与李文侯交战时,因为时间受限,没法每到一处都亲自查看地形,不过上一次自己处在防守的位置上,只要多加防备,坚持修建营寨,就能把握住地利优势。
    而实际上,上一次的战斗最终汉军之所以能取得大胜,与汉军提前修筑了坚固营垒是分不开关系的。
    这一次自己将要主动进攻,自然要多加警惕,对地形条件格外重视,不能有丝毫的疏忽。
    一行人先到了长庆渡口进行查看,这里水流平缓,而且处在官道上,行走方便,在河的南岸更是修建了简易的渡口利于船只停泊,平常有行人要渡河的话,基本都是走的这里。
   &n